秦失其鹿

成語拼音

qín shī qí lù

秦失其鹿成語解釋

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典故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成語典故

楚漢相爭時期,劉邦與項羽爭奪王位一直不分勝負,韓信可以與他們三分鼎足,蒯通勸他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只有高材捷足者先得之。”韓信卻選擇了幫助劉邦,結果被呂后騙進長樂宮殺害。韓信到臨死時才後悔沒聽蒯通的話。

成語造句

在那混亂的時代,各方勢力紛爭不斷,猶如秦失其鹿一般,都想爭奪天下霸權。

成語故事

在那遙遠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風雲變幻。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霸業,在他逝世後漸漸出現了裂痕。 秦二世繼位後,昏庸無道,橫徵暴斂,弄得民不聊生。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不堪。此時,各地紛紛涌現出起義軍,他們渴望推翻秦朝的暴政,尋求新的生活。 在衆多起義軍中有兩支力量逐漸嶄露頭角,一支是由項羽率領的楚軍,另一支則是劉邦帶領的漢軍。他們各自率領着自己的軍隊,與秦朝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項羽,力能扛鼎,勇猛無比,在戰場上屢立戰功,聲名遠揚。劉邦,雖然出身平凡,但他善於用人,有着非凡的謀略和智慧。 隨着戰爭的持續進行,秦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在關鍵的戰役中,項羽和劉邦的軍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他們之間的競爭也越發激烈起來。 秦朝最終在各方勢力的衝擊下土崩瓦解,那象徵着最高權力的“鹿”失去了主人。此時,項羽和劉邦開始了對這隻“無主之鹿”的爭奪。 他們在楚漢相爭中,互有勝負。項羽雖然勇猛,但他剛愎自用,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劉邦則更加靈活多變,善於籠絡人心。 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劉邦抓住了機會,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項羽逐漸陷入了困境,但他依然不肯屈服,頑強抵抗。 最終,項羽在垓下之戰中遭遇了慘敗。四面楚歌中,他無奈地面對着失敗的結局。而劉邦則成功地奪取了天下,建立了大漢王朝。 “秦失其鹿”的故事成爲了歷史的經典,它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覆滅和另一個王朝的崛起。這場激烈的爭奪,不僅僅是權力的較量,更是對智慧、勇氣和領導力的考驗。它也讓後人明白了,在歷史的洪流中,只有順應時勢,善於把握機會,才能成爲最終的勝利者。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樣,劉邦以其獨特的方式抓住了歷史的機遇,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而項羽則因自身的種種缺陷,與那至高無上的權力擦肩而過。這個成語故事提醒着人們,在面對重大抉擇和競爭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立足。

秦失其鹿-成語圖片

秦失其鹿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