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庭之哭

成語拼音

qín tíng zhī kū

秦庭之哭成語解釋

原指向別國請求救兵。後也指哀求別人救助。

典故出處

《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爲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諸侯混戰,吳國進攻楚國,楚國大敗。楚國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救,秦哀公舉棋不定,遲遲不發兵救楚。申包胥“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動,就答應出兵救援楚國。

成語造句

楚國被吳國侵略,大臣申包胥決定去向秦國求救,他在秦庭之上痛哭七天七夜,這真可謂是秦庭之哭,最終感動了秦王,秦國出兵幫助楚國擊退了吳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和楚國是兩個強大的諸侯國。有一次,楚國的子期進攻吳國,吳國的公子光奉命迎戰。 在戰鬥中,楚國將領子期不小心射死了吳王僚,這讓吳國陷入了混亂。公子光趁機刺殺了吳王僚,自己即位成爲吳王闔閭。闔閭即位後,一心想要爲父親報仇,於是他積極備戰,準備攻打楚國。 不久之後,闔閭率領吳國大軍進攻楚國,一舉攻佔了楚國的許多城池。楚國的大夫申包胥看到國家陷入危機,心急如焚。他知道單憑楚國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抵禦吳國的進攻,於是決定向其他諸侯國求救。 申包胥首先想到了秦國,他歷經千辛萬苦,長途跋涉來到秦國的都城咸陽。申包胥向秦哀公訴說了楚國的困境,請求秦國出兵相助。然而,秦哀公卻猶豫不決,他擔心出兵會給自己的國家帶來麻煩。 申包胥見秦哀公不肯答應,心中十分焦急。他決定採取一個極端的辦法來打動秦哀公。申包胥在秦國的宮廷外日夜哭泣,他不喫不喝,不停地哭訴着楚國的悲慘遭遇和百姓的苦難。 申包胥的哭聲持續了七天七夜,他的嗓子都哭啞了,眼淚也流乾了。他的行爲終於感動了秦哀公,秦哀公感嘆道:“楚國雖然無道,但是有這樣忠誠的臣子,實在是難得。”於是,秦哀公決定出兵援楚。 秦國派出了大量的軍隊,與楚國的殘餘力量一起對抗吳國。在秦國的幫助下,楚國逐漸恢復了元氣,最終擊退了吳國的進攻。 申包胥的“秦庭之哭”成爲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他用自己的忠誠和堅持爲楚國贏得了生機。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危機時,我們不能輕易放棄,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有可能創造奇蹟。正如《左傳》中所記載的申包胥的事蹟,他的行爲展現了一個忠臣義士的高尚品質和偉大精神,讓後人敬仰和傳頌。而“秦庭之哭”這個成語也流傳至今,用來形容爲了請求援助而堅持不懈地哭訴。

秦庭之哭-成語圖片

秦庭之哭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