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鐘掩耳
成語拼音
- qiè zhōng yǎn ěr
竊鐘掩耳成語解釋
- 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鍾。比喻自欺欺人
典故出處
- 《晉書·宣帝紀》:“亦猶竊鐘掩耳,以衆人爲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爲莫睹。”
成語典故
- 從前有個小偷發現人家家門口掛着一口很大的銅鐘,他想偷但一個人搬不動,想把他敲碎賣碎銅,擔心敲鐘時別人聽到聲音而偷不成,終於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聽不到聲音,結果偷竊時被當場逮住。
成語造句
- 他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爲,就如同竊鐘掩耳一般,以爲捂住自己的耳朵別人就不知道了,實在可笑。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其國內有一個貪婪而愚蠢的人,名叫王五。
王五家中並不富裕,但他卻一心渴望得到財富。一天,他路過一座寺廟,看到寺廟中那口巨大而精美的銅鐘,心中頓時起了貪念。他覺得如果能把這口鐘據爲己有,那他就可以獲得一大筆財富。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王五偷偷潛入寺廟,試圖將那口鐘搬走。然而,鍾實在是太重了,他用盡全身力氣也無法挪動它分毫。但王五並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絞盡腦汁,想出了一個自以爲絕妙的辦法。
他找來一些棉花,塞進自己的耳朵裏,心想這樣就聽不到鐘聲了。然後,他拿起錘子用力地敲打銅鐘。“當!當!當!”鐘聲在寂靜的夜晚格外響亮,瞬間傳遍了整個城鎮。周圍的百姓們被鐘聲驚醒,紛紛出來查看。
很快,人們就發現了正在寺廟中掩耳盜鐘的王五。大家對他的行爲感到既可笑又可氣,紛紛指責他。王五看到事情敗露,還一臉茫然,不明白爲什麼大家都能聽到鐘聲,而他明明已經塞住了耳朵。
這個故事很快傳遍了諸侯國,人們都用王五的事例來告誡後人,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情。就如同《呂氏春秋·自知》中所記載的那樣:“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王五的行爲不正是這種“竊鐘掩耳”的典型嗎?他只想到捂住自己的耳朵,卻忽略了鐘聲依然會向外傳播的事實。
這個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問題和誘惑時,不能像王五這樣愚蠢地自欺欺人,妄圖通過一些不合理的方式來掩蓋事實。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認知,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處理事情,而不是試圖逃避或掩蓋真相。否則,最終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和笑話。我們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以更加明智和成熟的方式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竊鐘掩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