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而語

成語拼音

tóng nián ér yǔ

同年而語成語解釋

猶言相提並論。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這兩種情況有着本質的區別,根本無法同年而語。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和事件,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往往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評判,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 話說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在齊國,有兩位出身不同、經歷各異的謀士,一位名叫鄒衍,另一位名叫淳于髡。 鄒衍學富五車,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提出的學說備受各國君王的尊崇。每當他遊歷到一個國家,國君都會親自迎接,奉爲上賓,給予極高的禮遇。 淳于髡則以機智善辯著稱,他常常能在君王面前憑藉巧言妙語獲得賞識。 有一次,淳于髡見到鄒衍受到齊王如此隆重的禮遇,心中不禁產生了嫉妒之意。他對旁人說:“鄒衍不過是一介書生,憑什麼能得到這般待遇?我淳于髡在齊國效力多年,爲齊王出謀劃策,也未曾有如此殊榮。” 有人將淳于髡的這番話傳到了鄒衍耳中,鄒衍淡然一笑,說道:“吾與淳于髡,不可同年而語。我所研究的是關乎天地大道、治國安邦的根本之理,其影響深遠,非一時之功。淳于髡先生雖善言辭,但其所言多爲應對當下之事,兩者所爲之事,其價值與意義截然不同。” 後來,齊王知曉了此事,便召見淳于髡,對他說:“鄒衍之學,乃是爲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探索天地間的真理;而你雖也有才華,卻多在瑣事上發揮。你們二人之功,不可同年而語。切不可因一時嫉妒,而忽視了他人的真正價值。”淳于髡聽後,深感慚愧,從此不再有此嫉妒之心。 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應客觀公正地評價每個人的功績和價值。不能因爲表面的相似或者一時的表象,就將不同性質、不同層次、不同影響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正所謂不可同年而語。只有深入瞭解事物的本質和內涵,我們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給予恰當的評價。

同年而語-成語圖片

同年而語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