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同氣
成語拼音
- tóng shēng tóng qì
同聲同氣成語解釋
- 比喻親密無間,志趣相合。同同聲共氣”。
典故出處
-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四回故小弟要進京裏尋個知己,代他幹營,好來任這海關監督,這時同聲同氣,纔好做事。”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我們在工作中應該相互支持、配合,力求做到同聲同氣,這樣才能提高效率,達成目標。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有兩位賢臣,一位名叫李賢,一位名叫王忠。他們同朝爲官,心懷天下,立志爲百姓謀福祉。
李賢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步入仕途。王忠則出身平民,但其爲人正直,勇敢堅毅,憑藉着自己在地方爲官時的出色政績,一步步晉升至朝堂。
他們初入朝堂之時,並未有過多的交集。然而,一次關乎民生的重大決策,讓他們的命運緊密相連。當時,朝廷面臨着一場嚴重的災荒,百姓流離失所,飢寒交迫。朝廷中的大臣們對於如何救災,意見不一。有的主張開倉放糧,以解燃眉之急;有的則認爲應當節省開支,以防未來之患。
李賢和王忠在深入瞭解災情後,皆認爲當務之急是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應當立即開倉放糧,並組織人力進行災後重建。他們在朝堂上據理力爭,陳述百姓的苦難,呼籲朝廷儘快採取行動。他們的言辭懇切,情感真摯,最終打動了皇帝,朝廷決定按照他們的建議行事。
經過一番努力,災荒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們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在這次事件中,李賢和王忠彼此欣賞對方的才華、勇氣和擔當,他們開始頻繁交流,發現彼此在諸多治國理念上不謀而合。
此後,無論是在改革朝政弊端,還是在抵禦外敵入侵等重大事務上,李賢和王忠總是能夠站在同一立場,共同爲國家和百姓出謀劃策。他們同聲同氣,攜手並肩,面對朝廷中的種種壓力和困難,從未退縮。
有奸臣嫉妒他們的威望和功績,試圖挑撥離間,在皇帝面前誣陷他們結黨營私。然而,皇帝深知他們的忠心和正直,不爲所動。
在李賢和王忠的共同努力下,國家日益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他們的故事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也讓“同聲同氣”這個成語有了更生動的詮釋:指親密無間,志趣相投,爲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而齊心協力。
同聲同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