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共流

成語拼音

tóng yuán gòng liú

同源共流成語解釋

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諸多地域文化雖各具特色,但實則同源共流,共同構成了璀璨的中華文明。

成語故事

在華夏大地的悠悠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閃耀着智慧與人性的光芒。今天要講述的,便是一段關於“同源共流”的往事。 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天下大亂。在衆多諸侯國中,有兩個實力較爲強大的國家——齊國和魯國。 齊國地處海濱,資源豐富,商業繁榮,加之其君主勵精圖治,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齊國國力日益強盛。魯國則是周公旦的封國,注重禮儀文化,以仁德治國,其國民深受周禮的薰陶,民風淳樸。 然而,兩國相鄰,邊界時常發生爭端。爲了爭奪土地和資源,雙方軍隊時有衝突,百姓生活深受其擾。 直到有一天,齊國和魯國的兩位有識之士站了出來。齊國的這位大臣名叫晏嬰,他深知戰爭帶來的只有破壞和傷痛,長久的爭鬥對齊魯兩國都沒有好處。魯國的這位賢臣叫孔子,他一直倡導仁政,主張以和爲貴。 晏嬰向齊國君主進諫,言明戰爭的危害以及和平共處的益處。他說道:“吾王,如今與魯國相爭,雖能得一時之利,然長久以往,百姓疲敝,國力損耗,得不償失。況且,魯國與我國本就同根同源,文化相近,理應同源共流,攜手發展。” 孔子也在魯國朝堂上慷慨陳詞:“吾國與齊國,皆爲華夏之邦,本應相互扶持,共同繁榮。若一味爭鬥,只會讓他國漁翁得利。” 最終,在他們的努力下,齊國和魯國的君主幡然醒悟。雙方決定放下干戈,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 此後,兩國互通貿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齊國的商人將豐富的商品帶到魯國,魯國的學者則將深厚的禮儀文化傳播至齊國。兩國的百姓也不再擔驚受怕,能夠安居樂業。 在這個故事中,晏嬰和孔子以其遠見卓識和對和平的不懈追求,讓齊國和魯國這兩個同源共流的國家,摒棄前嫌,走向共同發展的道路。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同源共流,和諧共處,方能實現共同的繁榮與進步。

同源共流-成語圖片

同源共流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