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異流

成語拼音

tóng yuán yì liú

同源異流成語解釋

指起始、發端相同而趨向、終結不同。

典故出處

明·何景明《寄粹夫》詩之一君就河內棲,予從關西役;同源異流止,撫事乘心跡。”

成語典故

[仲默]惟七言律與獻吉同源異流。★清·陳田《明詩紀事丁籤·何景明》

成語造句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和法家,在治國理念上有諸多差異,但追根溯源,二者又有着一定的內在聯繫,可謂同源異流。

成語故事

在華夏大地的悠悠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令人感慨萬千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關於“同源異流”的傳奇。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繁榮昌盛的王朝。這個王朝的開國君主英明神武,勵精圖治,使得國家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他深知百姓乃國家之根本,因此大力推行仁政,減輕賦稅,鼓勵農耕,讓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位君主的子孫們逐漸忘卻了先輩的治國理念和艱辛創業的精神。繼位的君主們開始沉迷於享樂,追求奢華的生活。他們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修建豪華的宮殿,舉辦奢靡的宴會。朝中的大臣們也分爲了不同的派系,有的堅守正道,一心爲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着想;有的則阿諛奉承,迎合君主的喜好,只爲謀取個人的榮華富貴。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位大臣尤爲引人注目。一位名叫李忠,他出身貧寒,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步步走到了朝堂之上。李忠心懷天下,始終銘記着先輩們的教誨,他多次向君主進諫,指出國家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議。然而,他的忠言卻被君主視爲逆耳之言,不僅沒有得到採納,反而遭到了其他奸臣的排擠和陷害。 另一位大臣名叫王貴,他原本也是一位有志之士,但在權力和利益的誘惑下,逐漸迷失了自我。他與那些奸臣們勾結在一起,爲了自己的私利不擇手段。他們在朝堂上拉幫結派,打壓異己,使得朝政日益腐敗。 儘管李忠和王貴最初都懷着報效國家的理想踏入仕途,但最終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李忠因堅持正義,被流放邊疆;而王貴則在奸臣的簇擁下,權傾朝野。 然而,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王朝的百姓們在沉重的壓迫下,終於忍無可忍,紛紛揭竿而起。各地的起義軍風起雲涌,迅速席捲了整個國家。此時的王朝,內憂外患,搖搖欲墜。 在這危急關頭,李忠雖然身處邊疆,卻心繫國家。他組織起當地的民衆,組成了一支義軍,與其他起義軍遙相呼應,共同對抗朝廷的暴政。而王貴等奸臣們,在面對國家的危機時,卻只顧着自己的身家性命,紛紛攜帶着搜刮來的財寶逃離了京城。 最終,在李忠和衆多義軍將領的共同努力下,起義軍推翻了這個腐朽的王朝,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新的君主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廣納賢才,推行仁政,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 回顧這段歷史,李忠和王貴這兩位大臣,原本都有着相同的起點,都懷揣着爲國家效力的初心。但由於個人的選擇和追求不同,最終走向了“同源異流”的結局。這個故事也警示着後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堅守正道,不忘初心,方能實現自己的價值,爲國家和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

同源異流-成語圖片

同源異流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