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取我與

成語拼音

rén qǔ wǒ yǔ

人取我與成語解釋

取:拿;與:給。指商人囤積物資,待時出售以獲厚利。

典故出處

《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魏文侯任用李悝爲相國,厲行改革,加強統治。李悝從商人白圭的經商原則“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中得到啓發,在經濟改革中實行保護農民利益和發展農業生產的“平糴”法,從而使國家干預與調節經濟,使魏國富強。

成語造句

在生意場上,他有着獨特的經營理念,總是能做到人取我與,從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商業領域中,有一個名叫陶朱公的人,他的經商智慧被人們廣爲傳頌。 陶朱公原本是越國的大臣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成就霸業後,急流勇退,轉而投身商業。他來到一個繁華的城鎮,開始了自己的買賣生涯。 有一次,當地的糧食大豐收,市場上的糧食堆積如山,價格非常低廉。其他商人都紛紛低價拋售,擔心糧食積壓在手中會虧本。然而,陶朱公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大量收購這些廉價的糧食,將倉庫都堆滿了。人們對他的行爲感到十分不解,認爲他過於冒險。 不久之後,這個地區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糧食大幅減產。市場上的糧食一下子變得稀缺起來,價格飛漲。這時,陶朱公將之前囤積的糧食拿出來出售。由於他是當時爲數不多擁有大量糧食的人,人們紛紛前來購買,他因此獲得了鉅額的利潤。 陶朱公的這種做法,正是“人取我與”的體現。他不隨波逐流,能夠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商機。他懂得在市場供大於求時低價買入,在供不應求時高價賣出。這種獨特的商業眼光和經營策略,讓他在商業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如《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記載的:“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陶朱公的智慧就在於能夠敏銳地捕捉市場的變化,不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不能盲目跟風。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獲得屬於自己的成功。陶朱公的經商之道不僅在當時被人們稱讚,更是對後世的商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爲了商業智慧的典範。

人取我與-成語圖片

人取我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