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影惡跡

成語拼音

wèi yǐng è jì

畏影惡跡成語解釋

比喻爲人愚蠢,不明事理。

典故出處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總覺得有人在背後議論他,其實這不過是他的心理作祟,如同畏影惡跡一般,純屬自己嚇唬自己。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子夏的人,他是孔子的學生之一。子夏生性聰慧,但有時也會過於敏感和多慮。 有一天,子夏在外出的路上,陽光明媚。當他行走時,發現自己的影子緊緊跟隨在身後,怎麼也甩不掉。他開始感到不安,覺得這影子彷彿是一個不吉利的存在。 走着走着,子夏又發現了自己留在地上的腳印。他盯着那些腳印,心中越發煩躁,認爲這些痕跡是一種困擾和不祥之兆。 回到家中,子夏變得鬱鬱寡歡,茶飯不思。他的好友前來探望,見他這般模樣,便詢問緣由。子夏將自己在路上看到影子和腳印後的恐懼與厭惡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好友。 好友聽後,不禁搖頭嘆息道:“子夏啊,你這是過於擔憂了。影子和腳印,不過是因你行走而自然產生的現象,它們並無惡意,也並非什麼凶兆。你如此害怕它們,實在是毫無道理。” 子夏卻難以釋懷,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恐懼之中。 這正如歷史上的一些人物,他們在面對一些正常的事物或現象時,由於自身的過度敏感和錯誤的判斷,而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和厭惡。就像在戰亂時期,有些將領因爲對一些風吹草動過度警覺,誤將普通的聲響當作敵軍來襲,從而自亂陣腳,導致戰爭的失敗。 又如在政治鬥爭中,一些官員因過度揣測上級的意圖,對一些正常的指令產生恐懼和牴觸情緒,最終做出錯誤的決策,毀了自己的前程。 子夏畏影惡跡的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被一些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更不能因爲自己的過度想象和無端猜測而陷入不必要的恐懼和厭惡之中。應當以理性的思維和冷靜的態度去面對所遇到的事物,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避免因無謂的擔憂而給自己帶來困擾和損失。

畏影惡跡-成語圖片

畏影惡跡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