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嚼雞肋
成語拼音
- rú jiáo jī lèi
如嚼雞肋成語解釋
- 雞肋:雞的肋骨。比喻對事情的興趣不大或少有實惠
典故出處
-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成語典故
- 公元217年,夏侯淵被劉備殺死,漢中失守。曹操率大軍前去漢中,雙方對峙幾個月,曹軍處境越來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喫飯發現湯中有雞肋,隨口說出“雞肋”兩字,被楊修誤以爲是退兵的意思。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師。
成語造句
- 這道題做起來感覺如嚼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成語故事
- 在三國時期,曹操率領大軍與劉備爭奪漢中。這場戰役曠日持久,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精力。
曹操的軍隊在長時間的征戰中逐漸顯露出疲態,而劉備一方則憑藉着地形和士氣的優勢,與曹操形成僵持局面。曹操心中開始對這場戰役的前景產生疑慮,他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堅持下去。
有一天,曹操在與將領們討論軍情時,無意間提到了雞肋這個食物。他說:“如今的局勢,就如同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句話傳到了楊修的耳中,楊修是曹操麾下一位聰明且善於揣測曹操心思的謀士。
楊修根據曹操的這句話,推斷出曹操已經有了退兵的想法。他認爲曹操用雞肋來比喻當前的局勢,意味着繼續攻打漢中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又不甘心就這樣輕易放棄。於是,楊修開始悄悄收拾行裝,準備隨時撤退。
其他將士們看到楊修的舉動,十分不解,便詢問他原因。楊修直言不諱地說:“主公以雞肋比喻當前戰局,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這表明主公已有退兵之意。”將士們聽後,雖然心中也有些疑慮,但還是半信半疑。
果然,沒過多久,曹操便下達了退兵的命令。原來,曹操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繼續在漢中糾纏下去,不僅會讓軍隊損失慘重,而且也難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他最終決定放棄攻打漢中,撤回北方。
如嚼雞肋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它形象地描繪了一種處於兩難境地,既覺得沒有太大價值但又捨不得放棄的情況。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個成語常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在面對一些事情時猶豫不決、難以抉擇的心態。就如同曹操在漢中之戰時的糾結一樣,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困境,需要我們權衡利弊,做出明智的選擇。無論是在戰爭中還是在生活中,懂得適時地放棄那些如同雞肋般的事物,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走向成功。
如嚼雞肋-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