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之急

成語拼音

rán méi zhī jí

燃眉之急成語解釋

燃:燒。火燒眉毛那樣緊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典故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六:“問:‘如何是急切一句?’師曰:‘火燒眉毛。’”《文獻通考·市糴二》:“元祐初,溫公入相,諸賢並進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曹操想一統天下,接連打敗劉表、劉琦,將劉備趕出新野,迫近東吳。孫權心裏慌張,派魯肅請諸葛亮到東吳商議聯合抗曹。張昭看不起諸葛亮,說他根本沒本事輔佐劉備,弄得現今的燃眉之急。諸葛亮舌戰羣儒取得勝利。

成語造句

他及時伸出援手,幫助我解決了當下的燃眉之急。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常年遭受鄰國的侵擾。由於多年的戰爭,國家的國力逐漸衰落,百姓生活困苦。 這一年,鄰國再次集結大軍入侵,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這個國家的都城。國王心急如焚,緊急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然而,由於長期的戰亂和資源匱乏,國庫空虛,根本拿不出足夠的軍費來組織有效的抵抗。 就在衆人一籌莫展之際,一位名叫張義的大臣站了出來。他建議向國內的富商和貴族們募捐,以解燃眉之急。國王雖然有些猶豫,但在別無他法的情況下,還是同意了這個提議。 張義不辭辛勞,挨家挨戶地拜訪富商和貴族,向他們說明國家面臨的危急情況,懇請他們慷慨解囊。起初,很多人並不願意,他們擔心自己的財富會受到損失。但是張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用歷史上那些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事蹟,終於打動了一些人。 其中一位富商李先生,原本猶豫不決,但當他聽到張義講述古代有一位賢士爲了救國,不惜散盡家財的故事後,深受觸動。他想到自己的財富也是在國家的和平與繁榮中積累起來的,如果國家淪陷,那麼一切都將化爲烏有。於是,李先生帶頭捐出了一大筆錢財。 在李先生的帶動下,其他富商和貴族也紛紛響應,很快就籌集到了足夠的資金。國王用這筆錢迅速組建了一支精銳的軍隊,在張義的帶領下,與鄰國的軍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由於士兵們深知這場戰鬥的重要性,他們個個奮勇殺敵,以一當十。經過數日的激戰,終於成功擊退了鄰國的軍隊,解除了國家的燃眉之急。 這場危機過後,國王深刻認識到了國家和人民團結的重要性。他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同時加強國防建設,以防再次遭遇類似的危機。而張義也因爲他的功績,受到了國王和百姓的敬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臨緊急困難和危險的時候,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要積極想辦法去解決。就像這個國家在面臨鄰國入侵的燃眉之急時,通過衆人的努力和智慧,最終成功化解了危機。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和平,努力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繁榮,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燃眉之急-成語圖片

燃眉之急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