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
成語拼音
- xiāng dé yì zhāng
相得益彰成語解釋
- 相行互相配合、映襯;益更加;彰顯著。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典故出處
-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彰)。”
成語典故
- 由於它的內容太卓越了,樸拙的形式並不造成不良影響;相反的,卻使它們相得益彰。★秦牧《茅臺·花雕瓶子》
成語造句
- 這棟建築的現代設計與周圍的傳統風格相互映襯,顯得相得益彰。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和事件都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和智慧。今天,讓我們走進一段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來領略“相得益彰”的真諦。
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小國名叫衛國。衛國雖然不大,但也人才輩出。其中有兩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擅長兵法的將軍吳起,另一位則是精通治國之道的謀士商鞅。
吳起自幼聰慧,對兵法有着極高的天賦和熱情。他熟讀兵書,刻苦鑽研戰略戰術,長大後投身軍旅,憑藉着出色的軍事才能,在戰場上屢立戰功。他所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作戰勇猛,令敵人聞風喪膽。
商鞅則是一位眼光獨到、思維敏捷的謀士。他深知國家的強盛不僅在於軍事力量,更在於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於是,他向衛國國君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度,實行軍功爵制,鼓勵農耕,加強中央集權等等。這些改革舉措使得衛國的政治逐漸清明,經濟日益繁榮。
有一次,衛國面臨着鄰國的強大軍事威脅。國君緊急召集吳起和商鞅商議對策。吳起主張主動出擊,利用敵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的弱點,給予其致命一擊。商鞅則認爲,在出兵之前,應先穩定國內局勢,保障後勤供應,同時利用外交手段爭取更多的盟友。
最終,國君採納了他們兩人的建議。吳起率領精銳部隊出征,在戰場上展現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大敗敵軍。而商鞅則在國內積極組織生產,調配物資,確保了前線的軍需供應。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衛國不僅成功抵禦了外敵的入侵,還擴大了領土,增強了國力。
吳起的軍事才能和商鞅的治國方略在這次危機中相得益彰。吳起在前線奮勇殺敵,爲國家贏得了榮譽和尊嚴;商鞅在後方精心謀劃,爲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他們兩人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爲衛國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段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在一個團隊或一個國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只有當大家相互協作,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實現共同的目標。正如吳起和商鞅一樣,他們的才能相得益彰,創造了衛國的輝煌。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應該學會與他人合作,讓彼此的優點相互融合,從而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相得益彰-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