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東擊西
成語拼音
- shēng dōng jī xī
聲東擊西成語解釋
- 聲:聲張。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典故出處
- 《淮南子·兵略訓》:“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爲之以歙而應之以張,將欲西而示之以東,……”唐·杜佑《通典·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
成語典故
- 楚漢相爭時,劉邦派大將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爲大將率軍在黃河東岸蒲阪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阪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將強行渡河,暗地將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成語造句
- 在這場戰爭中,敵軍看似要從正面進攻,實際上卻在謀劃着聲東擊西,企圖繞到我方背後進行偷襲。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場上,智謀的運用常常能決定戰爭的勝負。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秦國逐漸崛起,對其他國家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趙國的將軍李牧,是一位足智多謀且英勇善戰的將領。
有一次,李牧率領趙軍與秦軍對峙。秦軍將領十分狡詐,他一心想要迅速擊敗趙軍,但李牧防守嚴密,讓秦軍無計可施。於是,秦軍將領想出了一個計謀。
他故意在東邊製造出大規模的動靜,佯裝要從東邊發起強攻。趙軍的探子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李牧,李牧心中起疑,他並沒有立刻調動大量兵力去東邊防守,而是仔細思考秦軍的真正意圖。
他回顧以往的戰例,想起了許多類似的情況,那些看似明顯的進攻方向往往只是敵人的幌子,真正的攻擊可能會來自其他地方。經過深思熟慮,李牧判斷秦軍這是聲東擊西之計,他們真正的目標很可能是西邊。
於是,李牧不動聲色地加強了西邊的防守力量。果然,秦軍在東邊虛張聲勢一番後,悄悄地率領主力部隊繞到了西邊,企圖趁趙軍不備發起突襲。然而,等待他們的是嚴陣以待的趙軍。
秦軍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計謀被李牧識破,他們的進攻遭到了趙軍的頑強抵抗。在激烈的戰鬥中,秦軍損失慘重,不得不撤退。
李牧憑藉着他的智慧和冷靜,成功地挫敗了秦軍的聲東擊西之計,爲趙國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也讓李牧聲名遠揚,成爲了趙國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在歷史的長河中,聲東擊西這一計謀被多次運用,它不僅在戰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政治、商業等領域也有着廣泛的應用。而李牧識破聲東擊西之計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人學習和借鑑的典範,提醒着人們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取得最終的勝利。
聲東擊西-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