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合趨同

成語拼音

xíng hé qū tóng

行合趨同成語解釋

行爲志趣相同。

典故出處

《淮南子·說山訓》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大家雖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最終的目標和努力方向竟行合趨同,都爲了實現心中的美好願景而不懈奮鬥。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華夏大地上,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齊國和魯國。 齊國的君主齊桓公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統治者,他一心想要讓齊國成爲各國中的霸主。而魯國的國君魯莊公雖然也有治理國家的願望,但魯國的實力相對較弱。 有一年,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對這兩個諸侯國發動了攻擊。面對共同的外敵威脅,齊桓公和魯莊公意識到,只有兩國攜手合作,才能抵禦外敵的入侵。 於是,齊桓公派出使者前往魯國,表達了合作的意願。魯莊公深知此時若不與齊國聯合,兩國都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便欣然應允。 兩國迅速集結了軍隊,共同商討作戰策略。在戰場上,齊國的士兵勇猛無畏,魯國的士兵也毫不退縮,雙方配合默契。 經過艱苦的戰鬥,終於成功擊退了外敵。這場戰爭讓兩國的關係得到了極大的緩和與加強。 戰後,齊桓公和魯莊公開始頻繁交流治國之道。他們發現,儘管兩國在一些具體的政策和措施上有所不同,但在許多根本的理念和目標上卻是行合趨同。 比如,他們都重視農業生產,認爲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只有讓百姓喫飽穿暖,國家才能穩定繁榮。他們也都注重選拔賢能之士,認爲只有任用有才華、有品德的人,國家才能治理得好。 在經濟發展方面,兩國都鼓勵商業貿易,促進了物資的流通和經濟的繁榮。 在文化教育方面,都提倡禮儀道德,注重培養百姓的良好品德和行爲規範。 由於兩國在諸多方面的理念和做法行合趨同,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齊國和魯國的百姓也在這種和平友好的環境中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面對共同的目標和利益時,即使存在差異,只要能夠找到彼此契合的地方,攜手合作,就能夠實現共同的發展和繁榮。

行合趨同-成語圖片

行合趨同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