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造反

成語拼音

xiù cái zào fǎn

秀才造反成語解釋

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有所反抗、鬥爭。

典故出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無論他們有沒有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實有其事,且派個人去查一查,看他們爲何作此舉動,再作道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自古以來,很多人認爲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即便有想法,可就像秀才造反,往往也是有心無力,難以成功。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賢的秀才,他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慧過人,飽讀詩書。然而,當時的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李賢雖一心只讀聖賢書,卻也對民間疾苦深有感觸。他多次目睹了貪官污吏欺壓百姓,強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的慘狀。心中的正義之火漸漸燃燒,他開始思考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一日,李賢在街頭看到一位老婦因交不起賦稅而被官兵毆打,周圍的百姓敢怒不敢言。他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卻被官兵一同驅趕和辱罵。那一刻,李賢心中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回到家中,李賢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深知,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對抗龐大的黑暗勢力,但又無法忍受百姓繼續受苦。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聯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朋友,試圖爲百姓爭取一絲生機。 他們祕密集會,商討對策。有人提出向官府上書,陳述百姓的苦難;有人建議組織遊行示威,引起社會關注。然而,這些想法在強大的官府面前,都顯得蒼白無力。 最終,李賢決定採取更爲激進的方式——造反。這個決定讓衆人感到震驚和擔憂,因爲自古以來,秀才造反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但李賢心意已決,他說:“雖知此舉艱難萬分,但若能爲百姓謀得一絲安寧,吾等萬死不辭!” 他們開始祕密聯絡各地的貧苦百姓,宣傳自己的理念,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支持。然而,消息不慎走漏,官府迅速派兵前來鎮壓。面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官兵,李賢等人的反抗力量顯得微不足道。 很快,這場造反就被鎮壓下去,李賢等人也被捉拿入獄。在獄中,李賢感慨萬千:“吾等雖有一腔熱血,滿腹經綸,卻終究未能成事。秀才造反,果真是難以成功啊!” 李賢等人的失敗,並非因爲他們缺乏勇氣和智慧,而是在那個封建統治極度穩固的時代,他們的力量太過薄弱。但他們的行動,卻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民衆的反抗意識,爲後來的變革埋下了伏筆。 “秀才造反”這個成語,也因此成爲了形容力量弱小、難以成功的反抗行動的代名詞。它提醒着後人,在面對不公與黑暗時,僅有決心和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足夠的實力和正確的策略。

秀才造反-成語圖片

秀才造反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