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若一

成語拼音

yán xíng ruò yī

言行若一成語解釋

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指人表裏如一。

典故出處

漢·劉向《列女傳·齊田稷母》非義之事不計於心,非理之利不入於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終保持着高度的自律,無論面對何種情況,都能做到言行若一,讓人由衷欽佩。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商鞅的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公族,後來到了秦國,得到秦孝公的重用,決心推行變法以圖強。 在變法之前,秦國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相對較爲落後,百姓生活困苦,國家實力不強。商鞅深知變法之路充滿艱辛,最大的難題便是如何取信於民,讓百姓相信官府的政策能夠真正得到貫徹執行。 於是,商鞅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在秦國都城的南門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張貼告示,宣稱:“如果有人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給他十兩黃金。”這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在百姓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都覺得此事太過離奇,難以置信,只是圍在木頭周圍觀望,議論紛紛,卻無人敢上前一試。 見此情景,商鞅果斷地將賞金提高到了五十兩黃金。重賞之下,終於有一個身強力壯的男子站了出來,他心想:“就算官府耍賴,我也不過是費些力氣,萬一真給了賞金,那可就賺大了。”於是,他扛起木頭就朝北門走去。百姓們則一路跟隨,想看看到底會發生什麼。 那男子到達北門後,商鞅果然兌現了承諾,當場賞賜給他五十兩黃金。此事瞬間傳遍了整個都城,百姓們對商鞅的話深信不疑。 商鞅見時機成熟,便開始正式推行變法。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等等。在推行過程中,商鞅始終言行若一,嚴格按照法令執行,無論是權貴還是平民,只要違反了法令,都一視同仁地予以懲處。 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法。商鞅深知,若不依法懲處,新法將難以推行。但太子乃國之儲君,不可施以刑罰。於是,商鞅便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以示法律的威嚴。 經過商鞅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秦國逐漸變得富強起來。軍隊戰鬥力大大增強,農業生產蓬勃發展,社會秩序井然有序。 然而,商鞅的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商鞅遭到了他們的誣陷和迫害。但他推行變法時言行若一的精神,卻爲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商鞅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言行若一的真諦,讓百姓看到了官府的誠信和決心。也正是因爲這份誠信,使得秦國能夠在變法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最終成爲戰國七雄中最爲強大的國家。

言行若一-成語圖片

言行若一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