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相符

成語拼音

yán xíng xiāng fú

言行相符成語解釋

說的和做的相符合。

典故出處

南朝·梁簡文帝《與劉孝儀令》言行相符,始終如一。”

成語典故

臣時見其所行,信謂言行相符,忠清內發。★《魏書·李彪傳》

成語造句

他在工作中始終說到做到,對待每一個任務都認真負責,真正做到了言行相符。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商鞅的人。商鞅本是衛國公族之後,他胸懷大志,有着非凡的政治抱負。 商鞅來到秦國後,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和支持,決心推行變法,以圖使秦國富強。然而,變法之路充滿了艱難險阻。 商鞅深知,要想讓變法成功,首先必須取得百姓的信任。於是,他在秦國都城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衆宣佈:“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百姓們感到十分奇怪,大都在圍觀,卻無人敢上前搬動木頭。商鞅見狀,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終於,有一個人站了出來,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把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兌現承諾,賞賜了他五十金。 此事傳開後,秦國百姓對商鞅的話深信不疑。商鞅趁熱打鐵,開始推行一系列的變法措施。他廢除了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和軍功,實行郡縣制等等。 在變法的過程中,商鞅始終言行相符。他承諾給百姓的好處,都一一兌現;他制定的法令,無論對誰都嚴格執行,哪怕是王公貴族,也絕不徇私枉法。 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法。商鞅毫不留情,堅持要依法懲處。但由於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直接施刑,商鞅便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公子虔被割掉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字。這件事讓秦國上下都明白了商鞅變法的決心和力度,無人再敢輕視法令。 商鞅的言行相符,使得秦國的變法得以順利推行。經過多年的努力,秦國國力大增,百姓富裕,軍隊戰鬥力也顯著提高。 然而,商鞅的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後,商鞅失去了最大的支持者。那些對商鞅心懷怨恨的貴族紛紛反撲,誣陷商鞅謀反。最終,商鞅慘遭車裂之刑。 儘管商鞅結局悲慘,但他言行相符的品質和推行的變法舉措,爲秦國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鞅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言行相符的重要性,他的事蹟也被後世所傳頌,成爲了千古佳話。我們在生活中,也應當學習商鞅這種言行相符的品質,言出必行,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成就一番事業。

言行相符-成語圖片

言行相符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