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行若一
成语拼音
- yán xíng ruò yī
言行若一成语解释
- 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典故出处
- 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律,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做到言行若一,让人由衷钦佩。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商鞅的人。商鞅原本是卫国的公族,后来到了秦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决心推行变法以图强。
在变法之前,秦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相对较为落后,百姓生活困苦,国家实力不强。商鞅深知变法之路充满艰辛,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取信于民,让百姓相信官府的政策能够真正得到贯彻执行。
于是,商鞅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在秦国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张贴告示,宣称:“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给他十两黄金。”这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百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觉得此事太过离奇,难以置信,只是围在木头周围观望,议论纷纷,却无人敢上前一试。
见此情景,商鞅果断地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黄金。重赏之下,终于有一个身强力壮的男子站了出来,他心想:“就算官府耍赖,我也不过是费些力气,万一真给了赏金,那可就赚大了。”于是,他扛起木头就朝北门走去。百姓们则一路跟随,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那男子到达北门后,商鞅果然兑现了承诺,当场赏赐给他五十两黄金。此事瞬间传遍了整个都城,百姓们对商鞅的话深信不疑。
商鞅见时机成熟,便开始正式推行变法。他所制定的一系列法令,包括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等。在推行过程中,商鞅始终言行若一,严格按照法令执行,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只要违反了法令,都一视同仁地予以惩处。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法。商鞅深知,若不依法惩处,新法将难以推行。但太子乃国之储君,不可施以刑罚。于是,商鞅便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以示法律的威严。
经过商鞅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秦国逐渐变得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大大增强,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然而,商鞅的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后,商鞅遭到了他们的诬陷和迫害。但他推行变法时言行若一的精神,却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言行若一的真谛,让百姓看到了官府的诚信和决心。也正是因为这份诚信,使得秦国能够在变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
言行若一-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