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鵝毛扇
成語拼音
- yáo é máo shàn
搖鵝毛扇成語解釋
- 傳說諸葛亮常手執羽扇指揮作戰,後世舞臺上出現的一些軍師也多執羽扇。以之比喻出謀畫策。
典故出處
-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一大家都說他是一個搖鵝毛扇的,是一個唱傀儡戲的提線的人。”
成語典故
- 我倒是覺得敬軒的那位搖鵝毛扇子的軍師,生得鷹鼻子鷂眼,不是個善良傢伙。★姚雪垠《李自成》第十九章
成語造句
- 在公司的決策過程中,總有那麼一個人在背後出謀劃策,彷彿搖鵝毛扇一般,左右着局勢的發展。
成語故事
- 在三國時期,局勢動盪,各方勢力紛爭不斷。其中,劉備的勢力逐漸崛起,然而,在其發展的道路上,離不開一位極具智慧和謀略的人物——諸葛亮。
劉備在早期四處奔波,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相隨,但在戰略規劃和政治謀略方面一直有所欠缺。直到他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局面纔開始有了根本性的轉變。
諸葛亮初出茅廬,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洞察力。在面對曹操大軍的強大壓力時,他沒有絲毫的畏懼和退縮。他冷靜地分析局勢,爲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精妙的戰略。
在赤壁之戰前夕,孫劉聯軍內部對於如何應對曹操的進攻存在着諸多分歧。有人主張正面迎敵,有人則提議退縮求和。此時,諸葛亮站了出來。他手持羽扇,輕輕搖動,目光堅定而深邃。他向衆人詳細分析了曹操軍隊的弱點,以及孫劉聯軍的優勢。他指出曹操軍隊長途跋涉,水土不服,且士兵多有思鄉之情,戰鬥力必然大打折扣。而孫劉聯軍則佔據着地利人和,只要策略得當,必能取勝。
衆人聽了諸葛亮的分析,紛紛點頭稱是。最終,孫劉聯軍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之後的日子裏,無論是奪取荊州,還是謀取益州,諸葛亮總是在關鍵時刻搖動着他那把標誌性的鵝毛扇,提出獨到的見解和策略。他的智慧和謀略,讓劉備的勢力不斷壯大。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劉備爲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的勸阻,執意發動夷陵之戰,最終慘敗而歸。劉備病逝白帝城,將蜀漢的未來託付給了諸葛亮。
在這艱難的時刻,諸葛亮肩負起了復興漢室的重任。他對內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整頓吏治;對外則多次出師北伐,試圖完成劉備的遺願。在北伐的過程中,面對曹魏的強大兵力和複雜局勢,諸葛亮依舊手搖鵝毛扇,從容應對。他巧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大軍;他發明木牛流馬,解決了後勤補給的難題。
儘管最終諸葛亮未能實現北伐成功的目標,但他手搖鵝毛扇,智謀過人的形象卻深深印刻在人們的心中。他的一生,爲後世所稱頌,成爲了智慧和忠誠的象徵。“搖鵝毛扇”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那些在背後出謀劃策、智謀超羣的人。
搖鵝毛扇-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