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人狗兒不露齒
成語拼音
- yǎo rén gǒu ér bù lòu chǐ
咬人狗兒不露齒成語解釋
- 比喻真正厲害的人在外表是不顯露出來的。
典故出處
- 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折那廝正是咬人狗兒不露齒。”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平時看起來老實巴交,可一旦觸碰到他的底線,反擊起來才讓人明白什麼叫咬人狗兒不露齒。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兩個頗具影響力的人物,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
張三外表溫文爾雅,總是面帶微笑,對人彬彬有禮。在衆人眼中,他是個和善的君子。然而,在這看似溫和的外表下,卻隱藏着一顆險惡的心。
李四則是個性格直爽,大大咧咧的人。他說話從不拐彎抹角,做事也是雷厲風行。正因爲他的這種性格,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包括張三。
有一天,鎮上來了一位富商,想要在當地投資一項重要的生意。張三和李四都看準了這個機會,想要爭取與富商合作。
李四憑藉自己的真誠和直爽,很快就與富商建立了良好的溝通,並展示了自己的實力和計劃。而張三卻在背地裏使壞,他四處散佈關於李四的謠言,說李四做事不靠譜,爲人不可信。
富商聽到這些謠言後,對李四產生了懷疑。李四發現自己的努力即將付諸東流,他氣憤不已,直接找到張三理論。張三卻依舊一副和顏悅色的樣子,矢口否認自己的所作所爲。
就在李四苦於無法證明張三的惡行時,張三又在富商面前說了更多詆譭李四的話,最終富商決定與張三合作。
然而,合作開始後,張三逐漸露出了真面目。他在合作中不斷地謀取私利,損害了富商的利益。富商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張三是個“咬人狗兒不露齒”的陰險之人。
回顧歷史,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比如在三國時期,司馬懿起初在曹魏政權中表現得忠心耿耿,不露鋒芒。但最終卻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警惕那些表面和善,實則心懷叵測的人。不能僅僅憑藉外表和一時的表現來判斷一個人的品性,要通過長期的觀察和了解,才能真正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以免被“咬人狗兒不露齒”的人所傷害。
咬人狗兒不露齒-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