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倡三嘆
成語拼音
- yī chàng sān tàn
一倡三嘆成語解釋
- 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美,富有餘味,令人讚賞不己。倡,亦作唱”。
典故出處
- 《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這篇文章情感真摯,行文流暢,讀起來讓人彷彿置身於作者所描繪的世界之中,韻味悠長,頗有一倡三嘆之妙。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音樂世界裏,有一種獨特的演唱方式,它能將情感深深地嵌入聽衆的心中,那便是“一倡三嘆”。
讓我們穿越回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百家爭鳴、文化璀璨的時代,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俞伯牙的琴藝出神入化,他的琴聲能夠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如高山流水、鳥語花香。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滔滔江水,心有所感,於是彈奏起一曲。恰巧一位名叫鍾子期的樵夫路過,他被這琴聲深深吸引,駐足聆聽。當俞伯牙的琴音高昂激越,表現高山之巍峨時,鍾子期感嘆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當琴音變得舒緩流暢,如潺潺流水時,鍾子期又讚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每彈奏一段,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領會其中的意境和情感,一倡而鍾子期三嘆。
俞伯牙大爲驚喜,他終於找到了能真正聽懂他音樂的知音。然而,好景不長,鍾子期不幸病逝。俞伯牙得知後,悲痛欲絕,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再次彈奏起那首曾經與鍾子期共同欣賞的曲子。他的琴聲如泣如訴,充滿了對知音離去的哀傷和思念。一曲終了,俞伯牙感慨萬分,他深知從此世上再無人能像鍾子期那樣對他的音樂一倡三嘆,理解他內心深處的情感。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真摯的情感交流和心靈契合是如此珍貴。“一倡三嘆”不僅僅是音樂上的呼應,更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情感共鳴的象徵。
在《詩經》這部古老的詩歌總集中,也有許多作品體現了“一倡三嘆”的藝術魅力。那些樸素而深情的歌謠,往往通過重複詠唱的方式,將人們的喜怒哀樂、對生活的熱愛與嚮往、對愛情的追求與堅守,反覆吟詠,讓人沉浸其中,感受着其中的韻味和情感的激盪。
“一倡三嘆”所代表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文化傳承和情感傳遞。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藝術和情感,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觸動人心,引發共鳴。
一倡三嘆-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