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人犯
成語拼音
- yī gān rén fàn
一干人犯成語解釋
- 指罪犯和有關的人。
典故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二回差兩員相官帶了仵作行人,監押楊志並衆鄰舍一干人犯,都來天漢州橋邊登場檢驗了,迭成文案,衆鄰舍都出了供狀,保放,隨衙聽候,當廳發落,將楊志於死囚牢裏監守。”
成語典故
- 次早拘齊了一干人犯犯,投了文,隨出了牌,第一起就是犯人晁源等一干人等,打了二梆,俱到了縣前伺候。★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回
成語造句
- 在這次重大案件的偵破過程中,警方成功抓獲了所有相關的一干人犯。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看似平靜祥和,實則暗藏着種種是非糾葛。
這一日,小鎮上發生了一起離奇的盜竊案,富商李老爺家中的一批珍貴財寶不翼而飛。李老爺心急如焚,立馬報了官。縣令大人接到報案後,深感責任重大,決心要將此案查個水落石出。
經過一番細緻的調查和探訪,縣令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線索逐漸指向了鎮上的一羣遊手好閒之徒。這些人平日裏無所事事,經常聚在一起惹是生非。
縣令下令將這一干人犯統統捉拿歸案。面對威嚴的縣衙大堂,這一干人犯起初還百般抵賴,不肯承認罪行。但縣令大人明察秋毫,通過巧妙的審訊和證據的展示,讓他們的謊言不攻自破。
其中一人,名叫張三,他本是個膽小怕事之人,在縣令的嚴厲質問下,心理防線率先崩潰,竹筒倒豆子般地交代了他們的盜竊行徑。原來,他們見李老爺家富甲一方,心生嫉妒和貪念,便合謀趁着夜色潛入府中,盜走了財寶。
其他幾人見張三已經坦白,也知道再也無法隱瞞,紛紛認罪。最終,這一干人犯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正如古代的一些典籍所記載,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違法犯罪之人,都難以逃脫法律的制裁。而執法者也應當像這位縣令大人一樣,秉持公正,明辨是非,不放過任何一個罪犯,維護社會的安寧與公正。
這起案件也給小鎮上的百姓敲響了警鐘,讓他們明白,不可心存僥倖,違法亂紀之事終究會敗露,只有安分守己,才能過上安穩的生活。
一干人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