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見

成語拼音

yī zhī bàn jiàn

一知半見成語解釋

指不成熟的一點見解。

典故出處

清·方以智《東西均·道藝》詎知後世之門庭張網者,偶竊一知半見,謂人悟門,便住門限上,登曲錄牀,此生不可復下。”

成語典故

今任其一知半見,指爲妙悟,如照螢光,如窺隙日,以爲詩之妙解盡在是。★清·周亮工《書影》卷六

成語造句

對於這件複雜的事情,他的理解不過是一知半見,根本無法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華的書生。李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他自幼聰慧好學,心懷遠大抱負,渴望通過讀書考取功名,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李華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賦,在鄉間的私塾中表現出色,被先生稱讚爲有潛力的學子。然而,隨着他學習的深入,他逐漸陷入了一種困境。 李華對於諸多經典書籍和學問,總是隻能理解到一部分,往往是一知半解。他在閱讀經史子集時,常常只看到表面的文字,卻無法領會其中深刻的內涵和思想。比如,對於儒家經典中的“仁”的概念,他只知道要對他人友善和關愛,卻不明白這種“仁”是基於對人性和社會秩序的深刻洞察。 有一次,鄉里舉行了一場學問辯論會。各方學子齊聚一堂,就一些經典的論題展開激烈的討論。李華也積極參與其中,當討論到“治國之道”時,他憑藉着自己平時積累的一知半解的知識,侃侃而談。他認爲治國只需輕徭薄賦,讓百姓安居樂業即可。然而,他卻沒有考慮到國家的整體戰略、軍事防禦以及官僚體系的管理等諸多複雜因素。 一位年長且學識淵博的學者聽了李華的言論後,微微搖頭說道:“年輕人,你的見解雖有一定道理,但實在是一知半見。治國之道,豈會如此簡單?輕徭薄賦固然重要,但如何平衡財政收支,如何選拔賢能之士治理地方,如何應對外部的威脅,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全面考量的。”李華聽後,頓時面紅耳赤,意識到自己的淺薄。 此事過後,李華深刻反思。他明白自己之前的學習過於浮躁,只追求數量而忽略了質量,對知識的掌握往往是一知半見,難以深入精髓。從此,他改變了學習方法,不再急於發表觀點,而是靜下心來,反覆研讀經典,向師長請教,與同窗探討。經過多年的努力,李華終於對學問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最終金榜題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道路上,切不可滿足於一知半見,而要深入探究,力求全面、準確地理解,方能有所成就。

一知半見-成語圖片

一知半見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