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難副

成語拼音

shèng míng nán fù

盛名難副成語解釋

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典故出處

《後漢書·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成語典故

東漢時期,知識分子經過舉薦和徵召進入仕途,黃瓊出身於宦官世家,由衆多公卿推薦入京應召,他到洛陽附近的嵩陽縣時裝病不去,好友李固給他寫信,勸他應聘做官。如果不去就會讓人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黃瓊決心用行動證明名副其實。

成語造句

他被衆人捧得很高,然而其實際能力卻與所獲得的讚譽相差甚遠,實在是盛名難副。

成語故事

在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黃瓊的人。黃瓊出身名門,自幼聰慧好學,才華出衆。他一心想要爲國家和百姓做出一番事業,因此聲名遠揚。 當時的朝廷多次徵召他入朝爲官,但黃瓊一開始都推辭不就。後來,在衆人的勸說下,他終於決定踏上仕途。黃瓊入朝後,衆人對他寄予了厚望,認爲他必定能夠大展宏圖,做出非凡的成就。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黃瓊在官場上的表現卻並沒有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出色。他在處理一些政務時顯得猶豫不決,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失誤。一些原本對他極爲推崇的人開始感到失望,覺得他似乎有些盛名難副。 有一次,地方上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災害,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朝廷派遣黃瓊前去處理此事,期望他能夠妥善解決問題,緩解百姓的苦難。可是,黃瓊在處理這件事情時,並沒有拿出切實有效的辦法,導致災害的影響持續了很長時間,百姓們怨聲載道。 面對衆人的質疑和批評,黃瓊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他意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確實存在不足,沒有達到大家對他的高度期望。於是,他開始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提升自己,試圖彌補之前的過失。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黃瓊這樣一開始擁有極高聲譽,但在實際行動中卻表現不盡如人意的人並不少見。這也讓我們明白,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一個人的名聲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實際能力和作爲。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名聲來判斷一個人,而應該通過其實際行動和成果來衡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避免被虛名所誤導。 正如《後漢書·黃瓊傳》中所記載的那樣,黃瓊最終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努力去改進和提升自己。雖然他一開始有些盛名難副,但他能夠及時反思和進取,也不失爲一種可貴的品質。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表面的名聲所迷惑,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盛名難副-成語圖片

盛名難副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