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屈求伸
成語拼音
- yǐ qū qiú shēn
以屈求伸成語解釋
- 屈彎曲;伸伸直伸展。用彎曲來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爲進的策略。
典故出處
- 《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面對當前的困境,他選擇暫時隱忍,默默積累力量,以待日後有機會以屈求伸,實現自己的抱負。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在一個小小的諸侯國中,有一位名叫范蠡的智者。
范蠡出身貧寒,但他自幼聰慧過人,心懷大志。成年後,他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智慧,成爲了本國一位重要的謀士。然而,他所在的諸侯國勢力弱小,時常受到周邊強國的欺壓和威脅。
有一次,強國派大軍前來征討,要求這個小國割地賠款,否則就將面臨滅國之災。范蠡深知,以本國目前的實力,若與強國正面交鋒,無異於以卵擊石。於是,他向國君進諫,主張採取以屈求伸的策略。
國君起初猶豫不決,認爲向強國屈服是一種恥辱。但范蠡耐心地向國君分析局勢:“如今敵強我弱,若執意抵抗,只會讓百姓生靈塗炭,國家滅亡。暫時的屈服並非懦弱,而是爲了保存實力,等待時機,謀求日後的發展和強大。”
最終,國君採納了范蠡的建議,向強國求和,割讓了部分土地,並送上了大量的財寶。強國見小國如此順從,便暫時收兵,不再進一步侵犯。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范蠡積極協助國君整頓內政,發展經濟,訓練軍隊。他深知,要想實現國家的強大,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小國的國力逐漸增強,百姓安居樂業,軍隊也日益強大。
而曾經的強國,由於連年征戰,國內矛盾激化,國力開始衰退。范蠡認爲時機已到,便勸說國君出兵征討。國君回想起當年的屈辱,有些猶豫。范蠡再次進言:“當初的屈服,是爲了今日的伸展。如今我們已具備足夠的實力,若不抓住機會一雪前恥,更待何時?”
國君終於下定決心,派出大軍進攻強國。由於準備充分,小國的軍隊勢如破竹,一舉擊敗了強國,收復了曾經失去的土地,還擴大了自己的疆域。
從此,這個小國在范蠡的輔佐下,日益繁榮昌盛,成爲了當時的強國之一。而范蠡以屈求伸的智慧和策略,也被後世傳頌不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或困難時,不必一味地強硬對抗。有時候,暫時的屈服和忍耐,是爲了積蓄力量,等待合適的時機,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達到伸展和成功的目的。
以屈求伸-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