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升量石
成語拼音
- yǐ shēng liáng dàn
以升量石成語解釋
- 升、石容量單位,十升爲一斗,十鬥爲一石。比喻以膚淺的理解力推測深奧的道理。
典故出處
- 《淮南子·繆稱訓》使堯度舜則可,使桀度堯,是猶以升量石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分配資源時,若不進行精準評估,而只是盲目地憑藉主觀判斷,那無異於以升量石,必然導致分配不公。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梁國的諸侯國。梁國土地肥沃,百姓們大多以農耕爲生,國家還算安定富足。
在梁國的都城,有一位名叫趙括的富商。他憑藉着精明的頭腦和善於鑽營的手段,積累了鉅額的財富。然而,趙括雖然富有,卻極爲吝嗇,對錢財的計算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
有一年,梁國遭遇了罕見的旱災。農作物大量減產,百姓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國的國君爲了救濟災民,決定向富商們徵集糧食。趙括自然也在被徵集之列。
當官員們來到趙括家,說明來意後,趙括表面上滿口答應,心裏卻在盤算着如何能少出一些糧食。他拿出家中最小的量具來量米,還故意在量米的過程中動手腳,使得實際給出的糧食遠遠少於他應該捐獻的數量。
百姓們對趙括的這種行爲極爲憤慨,紛紛指責他的不義之舉。然而,趙括卻不以爲意,還振振有詞地說:“我這是以升量石,已經盡力而爲了。”
他的這番話傳到了國君的耳中,國君大怒。國君深知,在國家危難之際,趙括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爲嚴重損害了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於是,國君下令嚴懲趙括,沒收了他的大部分財產,並將這些財產用於救濟災民。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趙括這樣以升量石、目光短淺、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最終都沒有好下場。他們只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卻忽視了大局和長遠的利益。而那些心懷天下、慷慨大義之人,才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和讚譽,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像趙括那樣,以升量石,自私狹隘。在面對集體利益和他人困難時,應當有大局觀,有擔當,有奉獻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也才能讓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寬廣。
以升量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