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攻夷
成語拼音
- yǐ yí gōng yí
以夷攻夷成語解釋
- 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時,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學技術來對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
典故出處
- 《漢書·晁錯傳》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顏師古注不煩華夏之兵,使其同類互相攻擊也。”《明史·李材傳》給事中唐堯欽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成語典故
- 是書何以作?曰爲以夷攻夷而作。★清·魏源《〈海國圖志〉序》
成語造句
- 在面對外部複雜的局勢時,某些國家妄圖採取手段,利用他國之間的矛盾,試圖以夷攻夷,達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中原大地上,各個諸侯國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
其中有一個實力較爲弱小的諸侯國,我們暫且稱之爲“衛”。衛國地處要衝,周邊強國環伺,生存形勢極爲嚴峻。
當時,衛國的鄰國“鄭”國日益強大,對衛國虎視眈眈,時常派兵侵擾邊境,掠奪財物和人口。衛國的君主憂心忡忡,苦思應對之策。
在衛國的朝堂上,大臣們紛紛獻策。有人主張加強軍備,與鄭國決一死戰;有人則建議與其他諸侯國結盟,共同抵禦鄭國的威脅。然而,衛國的一位謀士提出了一個與衆不同的策略——以夷攻夷。
這位謀士分析道:“鄭國的強大,不僅對我們衛國構成威脅,也引起了其周邊其他諸侯國的警惕和不安。在鄭國的北方,有一個叫‘狄’的部落,他們勇猛善戰,但與鄭國也素有積怨。我們可以暗中與狄部落取得聯繫,給予他們一定的支持和好處,挑起他們與鄭國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讓他們相互攻伐,我們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衛國君主聽後,覺得此計甚妙,便派遣使者祕密前往狄部落。使者向狄部落的首領訴說了鄭國的種種惡行,並承諾如果狄部落出兵攻打鄭國,衛國將提供物資和情報上的支持。
狄部落首領本就對鄭國心懷不滿,聽聞衛國的提議後,當即決定出兵。鄭國萬萬沒有想到,在自己一心圖謀擴張的時候,北方的狄部落會突然發動攻擊。一時間,鄭國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困境,兵力分散,疲於應對。
衛國則趁着鄭國自顧不暇之際,整頓內政,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混亂,鄭國在狄部落的攻擊下元氣大傷,而衛國卻得以在這場紛爭中保全自身,並逐漸壯大。
然而,“以夷攻夷”之計雖在短期內取得了成效,但從長遠來看,也帶來了一些隱患。狄部落經過與鄭國的戰爭,勢力逐漸壯大,他們的野心不再滿足於僅僅攻打鄭國,開始將目光投向了衛國。
衛國這才意識到,自己當初的策略雖然巧妙地利用了他國之間的矛盾,但也引狼入室,給自己帶來了新的威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複雜的局勢中,運用謀略和策略需要謹慎權衡利弊,目光長遠。以夷攻夷或許能解一時之困,但也可能引發新的危機和挑戰。
以夷攻夷-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