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

成語拼音

yǐ yí zhì yí

以夷制夷成語解釋

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國之間的內部矛盾,使其相互衝突,削弱其力量。

典故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成語典故

我還記得,當去年中國有許多人,一味哭訴國聯的時候,日本的報紙上往往加以譏笑,說這是中國祖傳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魯迅《僞自由書·以夷制夷》

成語造句

清朝末年,面對列強的侵略,一些官員主張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但最終未能改變國家的命運。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華夏大地,中原王朝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常常發生着複雜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博弈。 在某個時期,中原王朝面臨着來自北方強大遊牧民族的頻繁侵擾。這些遊牧民族騎兵兇悍,作戰勇猛,讓中原王朝的邊境百姓苦不堪言,軍隊也在多次交鋒中損失慘重。 當時的朝廷中,有一位極具智慧和戰略眼光的大臣,名叫李賢。李賢深知,以中原王朝當時的軍事實力,若直接與遊牧民族展開大規模的正面戰爭,未必能夠取得勝利,反而可能會導致國力的巨大消耗。 於是,李賢向皇帝進言,提出了一個獨特的策略——以夷制夷。他主張利用遊牧民族內部的矛盾和分歧,扶持其中相對弱小、且願意與中原王朝合作的部落,給予他們一定的物資和軍事支持,讓他們去對抗那些強大且好戰的部落。 皇帝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採納了李賢的建議。中原王朝開始積極與一些較小的遊牧部落接觸,通過派遣使者、贈送禮物等方式,表達友好和合作的意願。同時,爲他們提供一些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糧草,幫助他們壯大實力。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得到中原王朝支持的部落逐漸崛起,他們與那些侵擾邊境的強大部落之間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和競爭。由於利益的分歧和權力的爭奪,遊牧民族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 在一次大規模的部落戰爭中,原本強大的好戰部落因爲多面受敵,力量被大大削弱。而得到中原王朝支持的部落則在戰爭中取得了優勢,成功地遏制了好戰部落的擴張勢頭。 中原王朝趁此機會,加強了邊境的防禦工事,並進一步鞏固了與友好部落的關係。邊境地區終於迎來了一段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國家的經濟也逐漸恢復和發展。 李賢的“以夷制夷”策略,成功地化解了中原王朝面臨的邊境危機,展現了智慧和謀略在政治與軍事中的重要作用。這一策略的運用,也爲後世處理複雜的民族關係和外交事務提供了寶貴的借鑑。

以夷制夷-成語圖片

以夷制夷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