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銖稱鎰
成語拼音
- yǐ zhū chēng yì
以銖稱鎰成語解釋
- 用銖同鎰相比,表示力量極不相稱,處於絕對劣勢。
典故出處
- 《孫子·形》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王皙注言銖、鎰者,以明輕重之至也。”張預注二十兩爲鎰,二十四銖爲兩。此言有制之兵對無制之兵,輕重不侔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場實力懸殊的競爭中,他們妄圖以少勝多,簡直就是以銖稱鎰,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有兩個國家,分別是強國甲和弱國乙。強國甲地大物博,兵強馬壯,資源豐富;弱國乙地狹民寡,兵力薄弱,物資匱乏。
一次,弱國乙的國王聽聞強國甲有意侵犯其邊境,掠奪土地和資源,心中十分憂慮。他召集了朝中的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有的主張求和,送上豐厚的禮物以平息強國甲的怒火;有的則主張拼死一戰,捍衛國家的尊嚴和領土。
在這混亂的討論中,一位睿智的老臣站了出來。他說道:“陛下,如今我們與強國甲的實力對比,猶如以銖稱鎰,相差懸殊。強國甲猶如那沉重的鎰,而我們只是輕微的銖。若輕易與之開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後果不堪設想。但求和也並非長久之計,只會讓強國甲認爲我們軟弱可欺,日後更加肆無忌憚。”
國王聽後,眉頭緊皺,問道:“那依愛卿之見,應當如何?”
老臣緩緩說道:“陛下,我們當避其鋒芒,保存實力。一方面,加強國內的治理,鼓勵農耕,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另一方面,派出使者,與周邊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係,形成聯盟,共同抵禦強國甲的威脅。”
國王採納了老臣的建議,開始勵精圖治。經過數年的努力,弱國乙的國力逐漸增強,百姓生活富足,軍隊也訓練有素。
而強國甲在這期間,由於連年征戰,國內民怨沸騰,經濟衰退。
終於,當強國甲再次企圖侵犯弱國乙時,弱國乙聯合周邊各國組成了強大的聯軍。在戰場上,弱國乙的士兵們士氣高昂,奮勇殺敵,與聯軍緊密配合。而強國甲的軍隊則疲憊不堪,士氣低落。最終,強國甲在這場戰爭中大敗而歸,從此一蹶不振。
弱國乙憑藉着智慧和謀略,成功地擺脫了被強國欺凌的命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不可盲目硬拼,要善於審時度勢,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方能以弱勝強。正如以銖稱鎰,實力懸殊時,需明智應對,方可扭轉乾坤。
以銖稱鎰-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