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國利民
成語拼音
- yì guó lì mín
益國利民成語解釋
- 對國家、對人民都有利。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新中國成立以來實施的衆多政策,都切實做到了益國利民,比如義務教育的普及,讓無數孩子獲得了知識,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名爲華國。華國地大物博,百姓們安居樂業,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着諸多的挑戰和問題。
當時,華國的國君是一位睿智且心懷百姓的君主,名叫仁君。仁君深知國家的繁榮不僅僅在於疆土的遼闊和財富的積累,更在於百姓的幸福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有一年,華國遭遇了嚴重的旱災。農田乾裂,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面臨着飢餓的威脅。仁君心急如焚,召集了朝中的大臣們商議對策。
其中一位大臣名叫李賢,他向仁君提出了一個建議:在全國範圍內興修水利,挖掘灌溉渠道,將遠處的水源引入農田,以解決旱災對農業的影響。然而,這個工程浩大,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另一位大臣王貴則表示反對,他認爲此舉勞民傷財,可能會讓國家陷入困境。仁君陷入了沉思,他深知這個決定關係到國家的未來和百姓的生計。
經過深思熟慮,仁君最終決定採納李賢的建議。他對大臣們說:“雖然興修水利工程艱難,但從長遠來看,這是一項益國利民的大事。它不僅能解決當下的旱災問題,更能讓我們的農田在未來免受旱澇之災,保證糧食的豐收,讓百姓們過上富足的生活。”
於是,仁君下令動員全國的力量,投入到水利工程的建設中。百姓們雖然辛苦勞作,但他們也明白這是爲了自己和國家的未來。
在工程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資金短缺、技術難題、人力不足等問題接踵而至。但仁君和大臣們沒有退縮,他們不斷地想辦法解決問題。
經過數年的努力,水利工程終於完工。清澈的水流順着渠道流淌進乾涸的農田,莊稼重新煥發生機,迎來了豐收的喜悅。
隨着農業的發展,華國的經濟也日益繁榮。百姓們衣食無憂,國家的糧倉充盈。仁君的這個決策,不僅讓百姓們免受飢餓之苦,也爲國家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後,華國成爲了周邊各國羨慕的對象,其他國家紛紛派遣使者前來學習經驗。而仁君益國利民的事蹟也被後世傳頌,成爲了歷代君主治理國家的典範。
益國利民-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