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謙虧盈
成語拼音
- yì qiān kuī yíng
益謙虧盈成語解釋
- 猶謙受益,滿招損。
典故出處
- 《清史稿·柴潮生傳》君諮臣儆,治世之休風,益謙虧盈,檢身之至理。”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做人就應該明白事理,懂得在成功時不驕傲自滿,在失敗時不氣餒沮喪,要有益謙虧盈的心態。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和事件都生動地詮釋了“益謙虧盈”的深刻內涵。
讓我們將時光回溯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這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偉大君主,便是益謙虧盈的典範。
李世民即位之初,天下初定,但百廢待興。他深知創業之艱難,守業之不易。在朝堂之上,他廣納賢臣之言,鼓勵臣子們直言進諫。魏徵,這位以直言敢諫著稱的大臣,多次在衆人面前指出唐太宗的過錯。面對魏徵的批評,唐太宗不僅沒有惱怒,反而虛心接受,時常反思自己的行爲。
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極爲珍貴的鳥。正當他興致勃勃地把玩時,遠遠望見魏徵走來,他擔心魏徵會因此進諫,說他玩物喪志,於是急忙將鳥藏在懷中。魏徵其實早已看到,故意拖延時間,長篇大論地向唐太宗進言。等魏徵離開後,唐太宗拿出鳥來,卻發現鳥已經被悶死了。然而,唐太宗並未因此怪罪魏徵,反而更加警醒自己,不可沉迷於玩樂。
在處理朝政時,唐太宗也時刻保持着謙遜的態度。他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深知百姓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每當有重大決策時,他都會廣泛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權衡利弊,從不獨斷專行。
在對外戰爭中,唐太宗也並非一味地窮兵黷武。當取得一定的勝利後,他能夠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戰略,避免過度擴張帶來的弊端。他以謙遜的態度對待周邊的國家和民族,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交流。
正是因爲唐太宗能夠益謙虧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勝利和榮耀衝昏頭腦,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爲,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才使得唐朝在他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成爲了中國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
相比之下,歷史上也有一些君主因爲不能做到益謙虧盈而導致了國家的衰敗。例如隋煬帝楊廣,他在位期間,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不顧百姓的死活,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亂,隋朝也因此走向了滅亡。
益謙虧盈,這一古老的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閃耀着光芒。它提醒着我們,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爲人處世,都要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斷反省自己,方能不斷進步,成就一番事業。
益謙虧盈-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