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吭悲歌

成語拼音

yǐn háng bēi gē

引吭悲歌成語解釋

引拉,伸。吭喉嚨,嗓子。放開嗓子大聲歌唱。

典故出處

冰心《櫻花贊》墓地裏盡是些陰鬱的低頭掃墓的人,間以喝多了酒引吭悲歌的醉客。”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經歷了諸多磨難,在那寂靜的夜晚,心中的愁苦讓他不禁引吭悲歌。

成語故事

在那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荊軻的義士。 荊軻出生於衛國,他喜好讀書擊劍,爲人慷慨俠義。當時,秦國的勢力日益強大,對其他諸侯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燕國的太子丹深感憂慮,爲了保衛國家,他決定尋找勇敢之士來實施一項驚天動地的計劃。 荊軻就這樣走進了太子丹的視線。太子丹對荊軻禮遇有加,奉爲上賓,希望他能承擔起刺殺秦王的重任。荊軻深知此去九死一生,但爲了正義和燕國百姓的安寧,他毅然決定挺身而出。 在臨行前,荊軻與太子丹及一衆好友在易水河畔爲他送行。秋風蕭瑟,易水寒波,衆人皆神色凝重。荊軻望着眼前的滔滔江水,心中感慨萬千。他想起了自己肩負的使命,想起了燕國百姓即將面臨的戰火與災難,想起了那些爲了國家安寧而犧牲的英烈。 此刻,荊軻的心中充滿了悲憤與決絕。他仰天長嘯,引吭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那聲音高亢激昂,飽含着他對命運的不屈和對正義的執着。在場的衆人無不被他的豪情壯志所感染,紛紛落淚。 荊軻帶着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踏上了前往秦國的不歸路。他以燕國使者的身份見到了秦王嬴政,在秦王面前,荊軻極力保持鎮定,試圖尋找最佳的時機實施刺殺。然而,最終刺殺行動功敗垂成,荊軻被秦王的侍衛所殺。 荊軻雖然未能成功刺殺秦王,但他的英勇事蹟卻被後世傳頌不衰。他那引吭悲歌的身影,成爲了無數仁人志士心中的楷模,激勵着他們在面對困境和危險時,勇往直前,捨生取義。 “引吭悲歌”這個成語,也正是從荊軻的故事中流傳下來,形容人滿懷悲憤,放聲高歌,表達內心的堅定和不屈。在歷史的長河中,每當有正義之士遭遇不公,面臨艱難抉擇時,總會想起荊軻那慷慨激昂的悲歌,從中汲取力量和勇氣,爲了理想和信念,奮勇前行。

引吭悲歌-成語圖片

引吭悲歌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