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失義
成語拼音
- yǐn yù shī yì
引喻失義成語解釋
- 引喻引用類似的例證來說明事理。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指說話不恰當,不合道理。
典故出處
-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與人交流時,我們要注意言辭清晰、邏輯連貫,切勿像他那般雜亂無章,引喻失義,導致對方無法理解我們的真正意圖。
成語故事
-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懷着興復漢室的壯志,在亂世中艱難地打拼着自己的事業。
當時,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智謀超羣的諸葛亮。諸葛亮爲劉備分析天下局勢,提出了一系列戰略規劃。在劉備的陣營中,還有許多忠誠勇敢的將領和謀士。然而,隨着勢力的逐漸擴大,內部的矛盾和分歧也開始顯現。
有一次,劉備在與部下商議重要決策時,一位名叫張武的將領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本意是想爲劉備出謀劃策,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但由於他急於表現自己,言辭過於激烈,且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在論述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了主題,引用的比喻和事例也不恰當,導致他的觀點不僅沒有被大家接受,反而引起了衆人的反感和質疑。
劉備見狀,面色凝重,他深知在如此關鍵的時刻,內部的團結和意見的準確表達至關重要。他語重心長地對張武說:“吾等身處亂世,每一個決策都關乎生死存亡,切不可引喻失義,誤了大事。”
諸葛亮也微微點頭,說道:“主公所言極是。引喻失義,不僅不能闡明觀點,反而會擾亂衆人之心,影響大局。”
張武聽後,滿臉羞愧,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當即向劉備請罪。
此後,劉備的部下們在商議事務時,都更加謹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力求準確清晰,避免引喻失義。也正是因爲他們的團結一心,謹慎決策,劉備的勢力才得以不斷壯大,最終在亂世中佔據了一席之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恰當引用事例和比喻,否則就可能會引喻失義,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引喻失義-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