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順民
成語拼音
- yìng tiān shùn mín
應天順民成語解釋
- 應適應,適合。順應天命,合乎民心。
典故出處
- 《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在而應乎人。”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古代,一位明智的君主往往會推行一系列政策,力求做到應天順民,從而使得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王朝的興衰更替往往與統治者是否能夠應天順民息息相關。
在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窮奢極欲,大興土木,頻繁發動戰爭,百姓苦不堪言。繁重的賦稅和勞役讓民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此時,李淵在太原起兵。他深知,若要成就大業,必須順應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李淵的軍隊所到之處,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他們打擊豪強,開倉賑濟災民,深受百姓的擁護。
而反觀隋朝的統治階層,依舊沉迷於奢華與權力的爭鬥之中,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
李淵之子李世民更是具有遠見卓識。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戰爭中,他善於傾聽民衆的聲音,尊重百姓的意願。對於歸附的地區,他採取寬容的政策,安撫百姓,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
終於,經過一系列的征戰,李淵父子推翻了隋朝的統治,建立了唐朝。在建國之初,他們繼續秉持應天順民的理念,輕徭薄賦,推行均田制,鼓勵農業生產。同時,廣納賢才,虛心聽取大臣們的建議,制定出一系列有利於國家發展和百姓生活的政策。
正是因爲李淵父子能夠應天順民,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關注百姓的需求,唐朝才得以在短時間內穩定局勢,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開創了聞名於世的“貞觀之治”,爲後世所稱頌。
由此可見,應天順民乃是治國安邦的重要準則。任何統治者若違背民心,必將走向滅亡;而只有順應民意,方能長治久安,成就一番偉業。
應天順民-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