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順人

成語拼音

yìng tiān shùn rén

應天順人成語解釋

應適應,適合。順應天命,合乎人心。

典故出處

《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在而應乎人。”

成語典故

小生之意,不過應天順人,何必留名?★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九回

成語造句

古代的開國君主往往能夠洞察局勢,做出明智的決策,從而成就大業,正可謂是應天順人,得到百姓的擁護和支持。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中國,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隨着各種複雜的因素。其中,民心向背和統治者的德行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話說在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窮奢極欲,大興土木,開鑿運河,三徵高麗,弄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試圖推翻隋朝的暴政。 在衆多起義軍中,有一支由李淵率領的隊伍逐漸嶄露頭角。李淵本是隋朝的貴族,但他深知隋朝的統治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他在太原起兵,揮師南下,一路上勢如破竹。 李淵之子李世民更是英勇善戰,足智多謀。他深知要想成就大業,必須順應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在征戰的過程中,李世民軍紀嚴明,嚴禁士兵騷擾百姓,對百姓秋毫無犯。他還積極開倉放糧,救濟窮苦之人,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 隨着李淵父子的勢力不斷壯大,他們最終攻入了隋朝的都城長安。此時的隋朝已名存實亡,李淵在衆人的擁戴下,於公元 618 年稱帝,建立了唐朝,定都長安,改元武德。 李淵稱帝,並非憑藉一己之力,而是應天順人。所謂“天”,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隋朝的滅亡已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所謂“人”,便是廣大百姓渴望安定、渴望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李淵父子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滿足了百姓的願望,因此得以建立新的王朝,開創一番盛世。 正如古人云:“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李淵父子順應天時,順從民意,因而能夠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而那些違背歷史潮流、不顧百姓死活的統治者,最終都只能走向滅亡。 唐朝建立後,李淵和李世民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積極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唐朝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社會逐漸穩定,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爲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應天順人,成就偉業,此乃千古不變之真理。

應天順人-成語圖片

應天順人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