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聲欺人

成語拼音

yīng shēng qī rén

英聲欺人成語解釋

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典故出處

明·李攀龍《〈唐詩選〉序》太白縱橫,往往強弩之末,間雜長語,英聲欺人耳。”

成語典故

總觀他的歷史題材的劇本,都是針對當時政治形勢,有的放矢,不拘泥於歷史事實,而隨意發揮,雖雲自我作古,卻非英聲欺人。★茅盾《化悲痛爲力量》

成語造句

他沒有真才實學,卻總是裝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試圖英聲欺人,可大家早已看透了他。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朝代,有一個名叫趙括的年輕人。趙括出身將門,自幼熟讀兵書,談論起兵法來頭頭是道,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 隨着時間的推移,趙括的名聲越來越大,周圍的人對他的軍事才能讚不絕口,甚至有人認爲他將來必定能超越他的父親,成爲一代名將。然而,趙奢卻深知兒子的問題所在。 一次,趙奢與夫人談論起趙括,憂心忡忡地說道:“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意思是,戰爭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可趙括卻把它說得輕而易舉。倘若趙國不用趙括爲將也就罷了,要是真用了他,使趙國兵敗的一定就是他趙括。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趙國老將廉頗奉命抵禦秦軍。廉頗深知秦軍強大,採取了以守爲攻的策略,與秦軍對峙,試圖拖垮秦軍。然而,長時間的對峙讓趙王心生不滿,認爲廉頗膽小怯戰,耽誤了戰機。 此時,趙括的名聲在趙王耳中不斷響起,衆人皆誇讚趙括的軍事才能,說他定能擊退秦軍。趙王最終決定撤下廉頗,任用趙括爲將。 趙括上任後,一改廉頗的防守策略,主動出擊。他自認爲熟讀兵法,胸有成竹,卻未曾想自己只是紙上談兵,根本沒有實戰經驗。 秦軍得知趙括爲將後,暗自高興,悄悄變換了戰術。最終,趙括所率領的趙軍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全軍覆沒。 趙括空有虛名,自以爲憑藉名聲就能在戰場上取勝,卻不知真正的戰爭遠比他想象的複雜和殘酷。他的“英聲”最終欺騙了衆人,也害了自己和趙國的數十萬將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切不可被表面的名聲所迷惑,真正的能力和實踐經驗纔是最爲重要的。那些只是誇誇其談、英聲欺人的人,往往在關鍵時刻會暴露其無能和脆弱,給自身和他人帶來巨大的災難。

英聲欺人-成語圖片

英聲欺人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