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書生

成語拼音

bái miàn shū shēng

白面書生成語解釋

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淨的讀書人。

典故出處

《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成語典故

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做沈慶之。 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他被封爲“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有一天,皇帝想要向北邊擴展領土,沈慶之知道了,就極力阻止皇帝:“大王,這件事萬萬不可,您還記得以前幾位將軍向北邊擴展領土失敗的事吧!大王……”沈慶之不停地勸皇帝,皇帝覺得很煩,就對沈慶之說:“我不想聽了,我叫別人來跟你說!”  皇帝就找了左右兩個文官來和沈慶之爭辯,沈慶之無奈地對皇帝說:“大王,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家一樣,要討論耕田的事就要找每天去耕田的工人,要問織布的事就要找織布的婢女。現在大王要去攻打其他的國家,卻去找兩個從來沒打過仗的〝白面書生〞來商量,這場仗怎麼會成功呢?”  皇帝不耐煩地說:“你不要再說了,我決定的事是不會再改變了!”皇帝沒有采納沈慶之的意見,最後當然打了個大敗仗回來!  後來,大家就用沈慶之說的“白面書生”用來形容年輕沒有經驗的讀書人,只知道書本上的知識,不曉得實際應付事情的方法。

成語造句

他看起來弱不禁風,一副白面書生的模樣,很難想象他竟能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堅持下來。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一場嚴峻的考驗。邊境時常受到外敵的侵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朝廷中有一位年輕的官員,名叫張華。他自幼飽讀詩書,才華出衆,生得一副白淨的面容,看起來文質彬彬,大家都戲稱他爲“白面書生”。張華雖然看似柔弱,但內心卻有着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抱負。 一天,外敵再次來襲,軍情緊急。朝堂之上,大臣們爭論不休,有人主張求和,有人主張迎戰。張華站了出來,他慷慨激昂地說道:“吾等身爲臣子,當以保家衛國爲己任,豈能輕易言和,向敵人示弱?”他引經據典,列舉了歷史上許多以弱勝強的戰役,鼓勵大家要有勇氣和信心對抗外敵。 然而,一些大臣卻對他的話不屑一顧,認爲他只是個只會讀書的白面書生,不懂得戰爭的殘酷。但張華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他主動請求前往邊境,親自視察軍情。皇帝被他的勇氣和決心所打動,同意了他的請求。 張華來到邊境後,深入瞭解士兵們的情況,與將領們共同商討作戰計劃。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學識,提出了許多巧妙的戰略。他還親自鼓舞士氣,讓士兵們相信,他們有能力戰勝敵人。 在戰鬥中,張華身先士卒,毫不畏懼。他帶領着士兵們奮勇殺敵,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儘管他看起來仍是那個白面書生,但他的勇氣和堅韌卻讓所有人都爲之敬佩。 經過一場艱苦的戰鬥,他們終於擊退了外敵,取得了勝利。張華也因此聲名遠揚,大家再也不會因爲他的外表而輕視他。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白面書生也可以成爲國家的英雄,爲了國家和人民,勇敢地挺身而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以貌取人,一個人的能力和價值不能僅僅從外表來判斷。就像張華這個白面書生一樣,他雖然看起來文弱,但卻有着無比堅定的信念和勇氣,在關鍵時刻能夠爲國家和人民做出巨大的貢獻。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注重內在的品質和能力,而不是僅僅關注外表。

白面書生-成語圖片

白面書生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