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形敗露

成語拼音

yuán xíng bài lù

原形敗露成語解釋

本來面目暴露出來。

典故出處

唐浩明《曾國藩》第一部第九章四高疤臉先想以一個老實膽小的小商販的面目混過釐卡,現在見原形敗露,知道哀求無用,只有狠心出一筆大錢來買通。”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一直試圖掩蓋自己的錯誤,然而最終還是在一系列證據面前原形敗露。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某個王朝,有一位名叫李通的官員。他出身貧寒,憑藉着自己的勤奮和聰慧,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得以入朝爲官。 初入官場時,李通兢兢業業,一心爲百姓謀福祉,解決了許多民生難題,深受百姓愛戴,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然而,隨着權力的逐漸增大,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李通開始結交權貴,與一些貪污腐敗的官員沆瀣一氣。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李通更是深諳此道,表面上依舊裝出一副清正廉潔、爲民做主的樣子,背地裏卻幹着見不得人的勾當。 有一次,朝廷下令修建一條重要的水利工程,以灌溉農田,造福百姓。負責這項工程的正是李通。他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於是在工程用料上偷工減料,虛報賬目,將大量的銀子裝進了自己的腰包。由於工程質量低劣,在竣工不久後的一場暴雨中,河堤崩塌,洪水氾濫,淹沒了大片農田,百姓流離失所。 此事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視,皇帝派遣了一位清正廉明的大臣前來調查。李通得知消息後,試圖賄賂這位大臣,但大臣不爲所動,決心徹查此事。 在調查過程中,大臣發現了李通貪污受賄的種種證據。面對確鑿的證據,李通再也無法狡辯,他的罪行原形敗露。最終,李通被繩之以法,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這個故事警示着後人,無論一個人僞裝得多麼巧妙,只要其行爲不正,終有原形敗露的一天。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只有心懷正義,行爲端正,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歷史的審視。

原形敗露-成語圖片

原形敗露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