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借箸

成語拼音

zhāng liáng jiè zhù

張良借箸成語解釋

張良西漢時劉邦的謀臣。箸筷子。張良借(劉邦的)筷子爲他籌畫指點。比喻出謀劃策。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他猶如當年的謀士,能夠清晰地分析利弊,其謀劃之妙讓人想起了張良借箸的智慧。

成語故事

在楚漢相爭的風雲歲月中,局勢變幻莫測,英雄豪傑們各展其能,其中就有一段與“張良借箸”相關的精彩故事。 那時候,劉邦與項羽的爭鬥進入了關鍵階段。劉邦的軍隊在戰場上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士氣低落,前景堪憂。劉邦心急如焚,召集了他的謀士們商討對策。 在這緊張的商議之中,有一位名叫酈食其的謀士站了出來,向劉邦獻上了一計。他主張效仿商湯伐桀和周武王伐紂的做法,分封六國的後代爲王。他認爲這樣做可以贏得六國後人的支持,從而壯大劉邦的力量,共同對抗項羽。 劉邦聽了酈食其的建議,覺得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心中稍有欣喜,準備按照這個計策行事。 然而,就在劉邦即將下達命令的時候,張良得知了這個計劃。他匆忙趕來,面色凝重,深知此計萬萬不可行。 張良面對劉邦,有條不紊地開始分析。他說道:“昔日商湯伐桀、周武王伐紂,之所以能夠分封他們的後代,那是因爲有絕對的把握能夠掌控局勢,有足夠的力量可以制約他們。如今,我們的情況與那時截然不同。我們自己尚且身處困境,兵力不足,糧草匱乏,根本沒有能力去控制那些分封的諸侯。倘若貿然分封,諸侯們未必會真心效忠於您,反而可能會成爲新的隱患,甚至倒戈相向,與項羽聯合,那我們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說到激動之處,張良借了劉邦面前的筷子作爲道具,一邊比劃,一邊詳細地闡述着其中的利害關係。他的言辭犀利,條理清晰,讓劉邦如夢初醒,恍然大悟。 劉邦當即大罵酈食其:“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隨即放棄了分封六國後代的想法。 張良借箸這一典故,充分展現了張良的深謀遠慮和卓越才智。他能夠在關鍵時刻洞察局勢,爲劉邦指明正確的方向,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重大失誤。也正是因爲有張良這樣的謀士輔佐,劉邦最終才能在楚漢相爭中脫穎而出,建立了大漢王朝。 這段歷史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重大的決策時,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不能盲目行事,方能成就大業。

張良借箸-成語圖片

張良借箸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