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疾首
成語拼音
- tòng xīn jí shǒu
痛心疾首成語解釋
- 疾首:頭痛。形容痛恨到了極點。
典故出處
- 《左傳·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
成語典故
-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有婚姻關係,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晉國安定君位。但由於兩國國境想接,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仍不免發生衝突。 晉歷公即位後,因邊界糾紛,兩國君王在令狐訂立盟約。但秦桓公回國後,立刻背叛盟約,偷偷去和楚國結盟。同時強令晉國和秦國一起進攻秦國邊界的小國白狄,晉國答應後,秦國又派人偷偷告訴白狄說:“晉國要攻打你們。”白狄和楚國都看穿了秦國的用心,痛恨秦國背信棄義,於是將秦國的所作所爲告訴了晉國。晉國於是聯合諸侯之兵迎戰秦國,同時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說:“各國諸侯如今都知道秦國惟利是圖,不守信用,所以都痛心疾首,都要和晉國親近友好。現在我們陳兵以待,如果秦國和我們盟誓,則可退諸侯之兵,否則,我們各諸侯國將共同對付秦國。” 一個月以後,兩軍交戰,秦國大敗。
成語造句
- 看到他因爲自己的過錯而導致如此嚴重的後果,大家都感到十分惋惜,不禁搖頭嘆息,真是讓人痛心疾首啊。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爲了爭奪霸權,經常發生戰爭。當時的衛國,政治混亂,國力逐漸衰落。
衛國的國君衛懿公特別喜愛養鶴,他給鶴封官加爵,讓它們享受榮華富貴,卻不理朝政,不顧百姓的死活。百姓們生活困苦,怨聲載道。
與此同時,北方的狄族看到衛國的混亂局面,認爲這是一個侵略的好機會。於是,狄族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衛國。
衛懿公得知狄族入侵的消息後,驚慌失措,急忙召集軍隊抵抗。然而,由於他長期不理政事,軍隊缺乏訓練,戰鬥力十分薄弱。百姓們對衛懿公早已心懷不滿,也不願意爲他賣命。
在戰場上,衛國的軍隊節節敗退,狄族的軍隊如入無人之境。衛懿公看到自己的國家即將淪陷,心中充滿了悔恨和痛苦。他痛心疾首地意識到,是自己的荒唐行爲導致了衛國的災難。
最終,衛國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衛懿公也戰死沙場。衛國的百姓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許多人失去了生命和家園。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爲一國之君,應該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爲重,不能沉迷於個人的喜好而荒廢政事。否則,將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自己也會追悔莫及。正如《左傳》中所記載的:“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衛懿公因爲自己的荒唐行爲,最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我們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以避免重蹈覆轍。
痛心疾首-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