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言微中
成語拼音
- tán yán wēi zhòng
談言微中成語解釋
- 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形容說話委婉而中肯。
典故出處
- 《史記·滑稽列傳》:“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成語典故
- 秦朝善於歌舞的小矮人優旎,他很會說笑話,他所說的笑話中包含着大道理,往往都是切中要害的精闢之言,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一次秦始皇想擴大御花園。優旎風趣地說可以多養鹿,用鹿角去頂撞敵人。秦始皇覺得想法不妥就打消這念頭。
成語造句
- 他在與人交流時,往往能夠切中要害,談言微中,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力。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他以機智善辯而聞名。
淳于髡身材矮小,但卻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口才。當時齊國的威王即位後,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致使國家政事荒廢,羣臣卻無人敢直言進諫。
淳于髡看到這種情況,決定尋找一個合適的機會來勸諫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見到威王,對他說:“大王,我給您講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大鳥,停在大王的庭院裏,三年不飛也不叫,大王您說這是怎麼回事呢?”威王聽後,若有所思,明白了淳于髡這是在藉故事暗指自己。於是威王回答道:“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威王開始勵精圖治,整頓朝政,齊國也逐漸變得強大起來。淳于髡在很多場合,都巧妙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言辭,爲國家和百姓爭取利益。
有一次,齊王想要攻打魏國,淳于髡又站出來進諫。他說:“大王,我有一個鄰居,他送給另一個人一條鹹魚幹,而那個人卻想要一匹千里馬作爲回禮。您覺得這合理嗎?”齊王笑着說:“當然不合理。”淳于髡接着說:“大王您現在想要憑藉弱小的齊國去攻打強大的魏國,這不就如同用鹹魚幹去換千里馬一樣不切實際嗎?”齊王聽後,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魏國的念頭。
淳于髡的言論看似輕鬆詼諧,卻往往能在關鍵時候切中要害,談言微中。他以巧妙的方式向齊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既避免了直接衝突,又能讓齊王認真思考和接受。正是因爲有了淳于髡這樣的智者,齊國才能夠在複雜的局勢中保持穩定和發展。
淳于髡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與人交流和表達觀點時,不一定要言辭激烈、咄咄逼人,有時候通過委婉、巧妙的方式,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就如同淳于髡的談言微中,看似不經意的話語,卻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能夠在不經意間影響他人的決策和行爲,爲解決問題和推動事情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這種智慧和技巧,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談言微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