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天之功

成語拼音

tān tiān zhī gōng

貪天之功成語解釋

貪:貪圖。把天所成就的功績說成是自己的力量。現指抹殺羣衆或領導的力量,把功勞歸於自己。

典故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爲己力乎?”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經過一番顛沛流離,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爲了報答有功之臣,他將跟隨自己流亡的人列爲一等功,給過幫助的爲二等功,迎接歸來的爲三等功。趙衰、狐偃等因跟隨流亡有功,無采地的封采地,有采地的加封。其他幫助的、迎歸的一一有賞,連一般的小臣奴僕也賞錢幣,皆大歡喜。  晉侯又貼出詔令:“如果有誰被遺漏了,請自己來報。”有個叫介子推的被遺漏了。  他的鄰居看見詔令,便來找介子推。見他正在家裏編草鞋,便說:“你以後不用再幹這一行了,晉侯出了詔令找有功之人。你只要一露面,晉侯就想到你的好處,按功行賞。”介子推笑着沒有回答。  他的母親說:“你跟着晉侯流亡十九年,晉侯飢不擇食時,你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他熬湯喝,沒有功勞還有苦勞,你爲什麼不去見一見呢?”  子推說:“孩兒沒有什麼要求晉侯的,爲什麼要去呢?”鄰居說:“你去見一見,封個一官半職,也領一些布和米,省得天天打草鞋了。”  子推說:“晉獻公有九個兒子,只有主公最賢能。晉國屬於主公,這是天意,有些人卻誤以爲是自己的功勞。”“偷盜別人財產的人,被人叫盜賊。到晉侯那兒居功求賞等於貪天之功爲己有,更加可恥。我願意終生編草鞋,不願意去爭這份功勞。”  鄰居走後,他的母親說:“你是廉潔的人,我是廉潔的人的母親,我們爲什麼不去隱居呢?”  當晚,介子推揹着母親躲到綿山裏去了。

成語造句

他將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據爲己有,這種貪天之功的行爲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在晉國,有一位將領名爲介之推。 當時,晉國發生內亂,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在流亡的過程中,重耳經歷了無數艱難困苦,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介之推始終忠心耿耿地陪伴在他身邊,不離不棄。 有一次,重耳一行人在一處荒野中,已經好幾天沒有食物可喫,飢餓難耐。介之推看到重耳如此痛苦,便悄悄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湯給重耳喝,重耳這才得以恢復體力。 經過多年的流亡,重耳終於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並登上了國君的寶座,成爲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開始論功行賞,那些曾經跟隨他流亡的大臣們都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和官職。然而,介之推卻沒有主動去邀功請賞,他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對主公的忠誠和道義,不應貪求賞賜。 介之推的母親理解他的想法,對他說:“你爲晉公立下如此功勞,卻不要求回報,這樣是否太委屈自己了?”介之推回答道:“晉獻公有九個兒子,只有主公還在世。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拋棄了他們。上天不絕晉國,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主公又是誰呢?這實在是上天的安排,而那些大臣們卻把這當作自己的功勞,貪天之功,我實在不屑與他們爲伍。” 於是,介之推帶着母親隱居到了綿山之中。晉文公後來想起介之推,派人四處尋找他,但一直沒有找到。有人建議晉文公放火燒山,這樣介之推就會出來了。晉文公無奈之下采納了這個建議。然而,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之推也沒有出來。最後,人們在一棵燒焦的柳樹下發現了介之推和他母親的屍體。 晉文公悲痛不已,爲了紀念介之推,他下令將綿山改爲介山,並規定每年的這一天爲“寒食節”,全國禁止煙火,只吃冷食。 介之推這種不貪天之功的高尚品德,成爲了後世人們敬仰和學習的榜樣。他的故事也讓人們明白,真正的忠誠和道義不是爲了追求功名利祿,而是出於內心的信念和責任。在歷史的長河中,貪天之功者往往會被人唾棄,而那些秉持着正直和無私精神的人,纔會永遠被人們銘記和讚頌。

貪天之功-成語圖片

貪天之功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