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得無厭
成語拼音
- tān dé wú yàn
貪得無厭成語解釋
- 厭:滿足。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典故出處
-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貪婪無厭,忿類無期。”
成語典故
- 春秋末期,周朝的統治分崩離析,各諸侯紛紛獨立,割據一方。晉國是其中實力較強的一個諸侯國。晉國有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範氏、智伯、中行氏六個上卿。其中,智伯野心勃勃,千方百計地想擴展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先聯合韓、趙、魏三家攻打中行氏,強佔了中行氏的土地。過了幾年,他又強迫韓康子割讓了一塊有一萬戶人家的封地。接着,他又威逼魏桓子。魏桓子迫不得已,也只好割地求和。獲得這三位上卿的土地後,智伯得意忘形,以爲天下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便又要求趙襄子割讓蔡和皋狼這兩個地方。趙襄子堅決不肯答應。智伯惱羞成怒,脅迫韓康子和魏桓子一同討伐趙襄子,雙方在晉陽對峙了三年。趙襄子採納謀士張孟談的計策,說服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自己聯合起來,乘夜出兵偷襲智伯,將他殺死。智伯因爲十分貪心,永遠得不到滿足,終於落了個亡命的下場。
成語造句
- 他對財富的追求毫無節制,不斷地索取和囤積,簡直貪得無厭,最終卻落得個衆叛親離的下場。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晉國。晉國有一位大夫名叫智伯,他擁有着強大的勢力和極高的地位。
智伯貪婪成性,慾壑難填。他一心想要擴大自己的領土和權勢,不斷地對周邊的小國進行侵略和掠奪。
有一次,智伯盯上了一個名爲虢的小國。虢國雖然弱小,但有着豐富的資源。智伯爲了得到虢國,用盡了各種手段。他先是派使者去虢國,以強硬的態度要求虢國割讓土地和財富,虢國自然不肯輕易就範。
智伯見虢國拒絕,便決定發動戰爭。他糾集了大量的軍隊,氣勢洶洶地向虢國進攻。虢國奮力抵抗,但終究難以抵擋智伯強大的兵力。
在戰爭中,智伯展現出了他的殘忍和貪婪。他縱容士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將虢國的百姓置於水深火熱之中。
智伯佔領了虢國後,並沒有滿足。他的目光又轉向了其他國家,繼續他的侵略和掠奪之路。
然而,智伯的貪得無厭引起了其他國家的警覺和不滿。大家都意識到,如果任由智伯這樣下去,他們都將面臨被侵略和吞併的危險。於是,一些國家開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智伯。
最終,在各國的齊心協力下,智伯的勢力被逐漸削弱。他的貪婪和殘暴也遭到了應有的懲罰。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智伯的故事成爲了一個警示後人的典型。貪得無厭的人往往會因爲自己無盡的慾望而陷入困境,甚至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的災難。正如《老子》中所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只有懂得知足,保持適度的慾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和長遠。我們應當以智伯爲鑑,避免重蹈他的覆轍,追求真正有意義和價值的東西,而不是被貪婪所驅使,陷入無盡的慾望深淵。
貪得無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