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不舉
成語拼音
- zhī qíng bù jǔ
知情不舉成語解釋
- 舉檢舉。瞭解情況而不揭發。
典故出處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一回我爲巡城之職,理宜奏聞;若爲朋友之情,匿而不奏,這知情不舉的罪名,亦所不免。”
成語典故
- 迨後聽得連自己參劾了,道是通同作弊,知情不舉的罪名,就知自己有些不便,鎮日將大門緊關。★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三十六回
成語造句
- 面對違法犯罪的行爲,某些人因爲私利而知情不舉,這種行爲實在令人不齒。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們。其中有一位名叫李正的縣令,他爲官清廉,一心想要爲百姓謀福祉。
這小鎮原本平靜祥和,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不法之事逐漸浮出水面。有一夥盜賊常常在夜間出沒,搶劫百姓的財物。百姓們苦不堪言,紛紛向縣衙報案。
李縣令深知責任重大,立即下令差役們全力調查此事。在調查的過程中,一位名叫張五的普通百姓引起了差役們的注意。原來,張五與這夥盜賊中的一人是遠房親戚,並且他曾偶然目睹過他們的作案過程。
可是,張五因爲害怕遭到盜賊們的報復,選擇了知情不舉。他心存僥倖,覺得只要自己保持沉默,便能相安無事。
然而,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李縣令在仔細分析各種線索後,發現了張五與這起案件的微妙關聯。他親自找到張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他講述了知情不報的嚴重後果。
李縣令引用歷史上的典故說道:“昔日,商鞅變法之時,秦國法令嚴明,若有人知情不舉,同罪論處。如今,我們這小鎮雖小,但也需有法必依。你若繼續知情不舉,不僅會助長盜賊的囂張氣焰,讓更多百姓遭殃,而且自己也會陷入不義之地。”
張五聽後,心中十分懊悔。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終於鼓起勇氣,向李縣令全盤托出自己所知道的一切。
憑藉着張五提供的重要線索,李縣令迅速部署,最終成功將這夥盜賊一網打盡,爲百姓們追回了被盜的財物,還小鎮一個安寧。
從此,小鎮的百姓們更加安居樂業,他們深知,只有每個人都堅守正義,不做知情不舉之事,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而張五也因及時改過,得到了大家的諒解。這個故事也在小鎮中流傳開來,時刻提醒着人們要明辨是非,勇於擔當。
知情不舉-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