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正色

成語拼音

zhí yán zhèng sè

直言正色成語解釋

謂言語正直,儀容嚴肅。

典故出處

《三國志·魏志·國淵傳》每於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

成語典故

直言正色,論不阿諂。★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成語造句

他對待工作的態度始終認真負責,不管面對多大的壓力,都能直言正色地指出問題所在。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權謀與智慧交織,忠誠與奸佞共存。 有一位名叫李忠的大臣,他爲人剛正不阿,心懷天下。當時的朝廷,皇帝年輕,權力被一些心懷叵測的大臣所左右。他們爲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諂媚逢迎,矇蔽聖聽,使得朝政日益混亂。 李忠深知國家面臨的危機,多次在朝堂上仗義執言。然而,他的直言往往觸犯了那些權貴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們的忌恨和排擠。 一次,朝廷商議一項重大的決策,關乎民生與國家的安危。那些權貴們爲了自身的私利,紛紛提出一些看似有利,實則危害極大的建議。李忠站了出來,他目光堅定,直言正色地說道:“諸位大人所提之策,看似可行,實則是飲鴆止渴,後患無窮。國家之根本在於民生,若只爲一時之利而不顧長遠,必將導致民不聊生,國家危矣!” 他的話語如洪鐘大呂,在朝堂上回響。那些權貴們臉色陰沉,對他恨之入骨。但李忠毫不畏懼,繼續闡述着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 然而,皇帝被權貴們的花言巧語所迷惑,沒有采納李忠的建議。最終,決策實施後,果然如李忠所言,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百姓怨聲載道,國家陷入了困境。 李忠再次進諫,他言辭懇切,直言正色地指出皇帝的錯誤:“陛下,當初臣之所言,乃爲國家長遠之計。如今釀成大禍,望陛下能幡然醒悟,重新審視國策,以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 皇帝終於被李忠的忠誠和堅定所打動,開始反思自己的決策,並逐漸疏遠那些奸佞之臣。在李忠的努力下,朝廷的風氣逐漸好轉,國家也慢慢走上了正軌。 李忠的直言正色,成爲了後世傳頌的佳話。他以自己的勇氣和忠誠,捍衛了真理和正義,爲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希望。正如古人云:“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李忠的直言,雖曾遭遇重重阻礙,但最終還是發揮了作用,成爲了拯救國家的一股力量。

直言正色-成語圖片

直言正色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