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不分

成語拼音

wǔ gǔ bù fēn

五穀不分成語解釋

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

典故出處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經歷衛、陳、蔡等國的碰壁後,從葉邑出來迷了路,子路前去問路,回來後發現不見了孔子,就問地裏耕種的農夫,農夫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子路發現遇到德高的隱者,只好自己尋找。

成語造句

他整天只知道埋頭讀書,不事稼穡,以至於五穀不分。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富家子弟名叫子路。子路從小養尊處優,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 有一次,子路奉父親之命前往郊外的農莊視察自家的田地。他身着華麗的衣裳,騎着高頭大馬,帶着一羣隨從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到了農莊,子路看着那一片片廣闊的田地,卻根本不知道那些農作物是什麼。 農夫們在田間辛勤勞作,子路走過去,好奇地問一個農夫:“這地裏長的都是些什麼呀?”農夫驚訝地看着他,回答道:“這是麥子呀,公子。”子路又指着另一片地問:“那這個呢?”農夫無奈地說:“那是稻穀呀。”子路一臉茫然,他根本分不清這些農作物。 農夫們私下議論紛紛:“這個富家公子真是五穀不分呀,連這些常見的作物都不認識。”子路聽到了這些議論,感到十分羞愧。他意識到自己雖然生活富足,但對於生活最基本的常識卻如此缺乏。 回到家中,子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古代的賢人們,他們不僅博學多才,還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子路決心改變自己,他開始主動學習農業知識,經常到農莊去和農夫們交流,親身體驗農耕生活。 隨着時間的推移,子路逐漸擺脫了五穀不分的狀態,他對農作物有了深入的瞭解,也更加懂得了勞動人民的艱辛。這件事情讓子路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能只追求物質的享受和表面的虛榮,而應該注重實際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培養。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子路這樣五穀不分的人並不少見。《論語》中就曾記載:“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這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一些人不事生產,對基本的農事都不瞭解。而子路的經歷則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避免成爲一個只知享樂、五穀不分的人。只有真正瞭解生活的本質和基礎,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踏實、穩健。

五穀不分-成語圖片

五穀不分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