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鮠之佞

成語拼音

zhù tuó zhī nìng

祝鮠之佞成語解釋

祝鮠,春秋衛人,能言善辯,或指其善以巧言媚人,後因以爲佞人的典型。

典故出處

《論語·雍也》不有祝鮠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巧舌如簧,在衆人面前展現出一種能言善辯的姿態,令人不禁想起“祝鮠之佞”。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政治局勢複雜多變。衛國,這個小小的諸侯國,也未能避開權力鬥爭的漩渦。 當時,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在位。衛靈公雖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才能,但在治理國家和用人方面,卻時常顯得不夠明智。 祝鮠,是衛國的一位大夫。他以其能言善辯、巧舌如簧而聞名。祝鮠善於揣摩人心,迎合衛靈公的喜好,總能在關鍵時刻說出一些讓衛靈公感到愉悅和滿意的話。 有一次,衛國面臨着一場與鄰國的爭端。國內的大臣們對於如何應對這場危機,意見不一,爭論不休。有的大臣主張採取強硬的軍事手段,以武力解決爭端;有的大臣則認爲應當通過外交途徑,尋求和平解決的辦法。 在這關鍵時刻,祝鮠站了出來。他先是對衛靈公一番阿諛奉承,稱讚衛靈公的英明神武,然後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他的言辭華麗,邏輯看似嚴密,但其核心卻是爲了迎合衛靈公內心想要通過武力展示衛國威風的想法。 祝鮠口若懸河,描繪出一幅通過戰爭可以讓衛國稱霸一方的美好圖景。衛靈公被他的言辭所迷惑,最終決定採取軍事行動。然而,這場戰爭並沒有像祝鮠所說的那樣輕鬆獲勝,反而讓衛國陷入了更加艱難的境地,國力損耗,百姓受苦。 祝鮠之佞,在於他只注重迎合上位者的心思,而不顧國家的真正利益和民衆的福祉。正如歷史上許多因佞臣誤國的例子一樣,祝鮠的巧言令色,雖然能在一時之間獲得國君的歡心,但最終給國家帶來的卻是災難。 後世在評價這段歷史時,常常以祝鮠爲反面教材,警示後人要警惕那些只憑口才而沒有真正才能和忠誠之心的人。在政治舞臺上,我們需要的是能夠實事求是、爲國家和人民謀利益的忠臣良將,而非像祝鮠這樣憑藉佞言謀取私利的奸佞之輩。

祝鮠之佞-成語圖片

祝鮠之佞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