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御今

成語拼音

zhuó gǔ yù jīn

酌古御今成語解釋

指擇古之善者以爲治今的借鑑。

典故出處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啓》強志足以成務,博見足以窮理,酌古御今,治繁總要,此其體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我們在面對當下的問題時,應當多借鑑歷史經驗,如此方能做到酌古御今,找到最恰當的解決辦法。

成語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智慧的光芒閃耀至今,指引着後人前行的道路。而“酌古御今”這一理念,便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 讓我們把目光回溯到漢朝時期。那時,有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大儒。他精通儒家經典,對古代的治國方略和歷史經驗有着深入的研究。 當時的漢朝,經過多年的戰亂,社會動盪,民生凋敝。漢武帝即位後,決心勵精圖治,重振大漢雄風。他廣納賢才,尋求治國良策。董仲舒應召入朝,向漢武帝闡述自己的見解。 董仲舒深知,古代的王朝興衰都有着深刻的原因和教訓。他對夏、商、週三代的政治制度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研究了各個朝代的得失。他認爲,古代的聖王們之所以能夠治理好國家,是因爲他們遵循了天道和人道的規律,推行了仁政,重視了百姓的生計。 而如今的漢朝,要想實現長治久安,就必須從古代的經驗中汲取智慧,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的政策。於是,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認爲儒家的思想強調君臣父子的倫理道德,提倡仁政愛民,可以爲漢朝的統治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 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減輕百姓的賦稅和徭役,鼓勵農業生產,加強中央集權,整頓吏治。這些政策的實施,使得漢朝的經濟逐漸恢復,社會秩序穩定,國力日益強盛。 董仲舒的“酌古御今”之策,爲漢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他通過對古代歷史的研究和總結,爲當代的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鑑。正如《詩經》中所說:“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意思是殷商的教訓並不遙遠,就在夏桀的時代。我們應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在後世的歷史中,“酌古御今”的理念也被許多有識之士所推崇和運用。唐太宗李世民常以隋亡爲鑑,虛心納諫,輕徭薄賦,開創了“貞觀之治”;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也是在研究古代變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宋朝的實際情況進行的改革嘗試。 總之,“酌古御今”這一成語所蘊含的智慧,提醒着我們要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營養,以古人之經驗,應對今時之挑戰,從而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穩穩地駕馭着前進的方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酌古御今-成語圖片

酌古御今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