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劊以下

成語拼音

zì kuài yǐ xià

自劊以下成語解釋

劊西周時的諸侯國名。從劊以下的樂曲就不加評論。比喻從某某以下就不值得一提。

典故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爲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劊以下無譏焉。”

成語典故

衰世之言,亡國之音,等之自劊以下可也。★清·王棻《答王子裳書》

成語造句

在這場辯論中,他不斷貶低自己的觀點,如此自貶身價,簡直是自劊以下,讓人難以理解。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鄭國有一位名叫子駟的大臣,他在國內權勢滔天,行事專橫跋扈。然而,他的所作所爲引起了衆多貴族和百姓的不滿。 當時,鄭國的農業收成不佳,百姓生活困苦。子駟卻不顧民生艱難,依舊強行徵收重稅,用於擴充自己的勢力和滿足私慾。這使得民衆怨聲載道,一些有識之士紛紛進諫,希望子駟能夠減輕賦稅,關注百姓的疾苦。但子駟對此置若罔聞,甚至對進諫者加以打壓和迫害。 終於,鄭國的貴族們聯合起來,決定推翻子駟的統治。他們祕密謀劃,組織起了一支強大的力量。在一個適當的時機,他們發動了政變,與子駟的勢力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子駟的軍隊在戰鬥中漸漸處於下風,他開始感到恐慌。面對敗局已定的形勢,子駟試圖逃跑,但最終被追兵趕上。 在被擒獲之時,子駟才幡然醒悟,悔恨自己當初的所作所爲。他深知自己的罪行深重,已經無法得到民衆和貴族的原諒。 回顧自己的一生,從權傾朝野到如今的窮途末路,子駟感慨萬千。他意識到,自己的專橫和貪婪,是導致如今下場的根源。這正應了那句“自劊以下”,意思是自己給自己招來災禍。 子駟的故事成爲了鄭國曆史上的一個教訓,讓後來的統治者明白,只有心繫百姓,施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否則,就如同子駟一般,自食惡果,自劊以下,落得個悲慘的結局。

自劊以下-成語圖片

自劊以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