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不疑

成語拼音

zì xìn bù yí

自信不疑成語解釋

相信自己,絕不懷疑。

典故出處

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爲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面對艱難的挑戰,始終勇往直前,從未有過退縮的念頭,這種堅定的態度讓人明白他對自己的能力自信不疑。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趙國,有一位名叫李牧的將領。 李牧長期駐守在趙國北方邊境,抵禦匈奴的侵擾。他治軍有方,對手下的士兵關愛有加,士兵們對他忠心耿耿。然而,朝中一些目光短淺的大臣,卻對李牧的行事風格頗有微詞,認爲他過於謹慎,不敢主動出擊,只知一味防守。 面對這些質疑和誹謗,李牧自信不疑,堅信自己的戰略部署是正確的。他深知匈奴騎兵的強悍和靈活,貿然出擊很可能會導致慘重的失敗。所以,他依舊按照自己的計劃,精心訓練士兵,加強防禦工事,積攢實力。 終於,在經過多年的準備後,李牧覺得時機成熟。他精心設下了一個圈套,先佯裝敗退,故意丟棄了一些物資,引得匈奴大軍輕敵冒進。當匈奴主力深入趙軍的埋伏圈時,李牧一聲令下,趙軍如猛虎下山,將匈奴軍隊分割包圍,一舉殲滅了大量敵軍,使匈奴元氣大傷,此後多年不敢再犯趙國邊境。 李牧的自信不疑,並非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對局勢的深刻洞察和對自身策略的堅定信念之上。 再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在面對曹操大軍壓境,東吳內部諸多主降聲音的情況下,自信不疑地主張聯吳抗曹。他親自前往東吳,舌戰羣儒,憑藉自己對天下局勢的精準分析和非凡的勇氣與智慧,最終成功說服東吳與劉備聯合,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偉人之所以能夠成就一番偉業,往往是因爲他們在關鍵時刻自信不疑,堅定不移地走自己認爲正確的道路。這種自信不疑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爲外界的干擾所動搖,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自信不疑-成語圖片

自信不疑

其他成語故事